清代诉讼制度几个问题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5 07:33
本文关键词:清代诉讼制度几个问题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诉讼制度 “命盗重案” “州县自理”案件 司法官 讼师
【摘要】: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言,第二部分是正文,第三部分是结语。 前言部分主要介绍了写作本文的目的和研究方法。 写作本文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第一,当前我国正在建设民主和法制社会,清代的诉讼制度有研究参考的价值。第二,目前对中国古代法制史虽有不少研究,但一般化地研究、介绍较多。在过去,研究者对清代诉讼制度常持否定态度,持肯定态度的研究者较少。今天,我们要用求实的精神去研究,希望探索出一些新问题。第三,笔者对清代诉讼制度的几个问题进行研究,希望在这方面有所创新,完善对清代法制史的研究,并使中国法制史研究更趋充实。 写作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第一,在有关清代诉讼制度的学术成果中,大多从静态的制度层面入手,较少结合动态的法律实践来研究。本文试图把两者结合起来,运用清代的档案资料和案例汇编等资料进行探讨,力求论述清代诉讼制度动态发展的全过程。第二,广泛运用历史比较研究法,通过对清代诉讼制度与唐宋元明几个朝代的比较,分析清代诉讼制度的特点、形成原因。并对学术界关于清代诉讼制度研究中的某些观点,提出商榷意见,以此推动百家争鸣学术风气的开展和史学研究的深入。第三,除了运用历史学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外,本文试图运用法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清代诉讼制度进行分析,如案例分析法、比较法等。正文部分共分为四个专题: 一、有关清代“命盗重案”审理的几个制度。首先简要介绍了清代的刑讯制度,并将它与唐宋元明进行比较,从中得出一个结论:只要严格遵守刑讯制度的规定,依法刑讯,就可以及时惩治犯罪分子、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其次简要介绍了逐级审转复核制,并将它与唐宋元明进行比较,从中得出一个结论:虽然它不是对当事人负责,但它在客观上对统治者的滥施刑罚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从而有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最后简要介绍了秋审制度,并将它与唐宋元明进行比较,从中得出一个结论:秋审制度是清代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有着十分严密的程序、严格的制度和完善的法律规定。在实践中,既保持了死刑的威慑作用,又防止了滥刑擅杀,减少了无辜,相对于以前各代,是一大进步。 二、有关清代“州县自理”案件审理的几个制度。首先简要介绍了民事审判制度。其次简要介绍了民事调处制度,并将它与唐宋元明进行比较,从中得出一个结论:民事调处制度在主观上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然而在客观上对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起了一定的作用。 三、有关清代司法官。首先简要介绍了清代皇帝和地方官对普通百姓实行教化和普及法律教育的情况,从中得出一个结论:这些行为在客观上为普通百姓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创造了条件。其次简要介绍了清代的司法官的司法审判活动,并将它与唐宋元明进行比较,从中得出一个结论:在司法审判过程中,执法公正,在一定程度上为民众伸张了正义,洗清了冤屈。他们为广大百姓所爱戴和敬仰,正因为如此,他们常常被理解为当事人权益的代言人。最后简要介绍了因果报应和鬼神观念等非理性因素对司法审判活动的影响,从中得出一个结论:在客观上减少了冤狱,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当事人遭到非法伤害。 四、有关清代讼师。首先简要介绍了清代讼师存在的社会背景、清代讼师的业务和来源及其活动范围,然后将它与唐宋元明进行比较,从中得出一个结论:讼师为当事人提供了不少方便,成为当事人的有力助手,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结语部分对全文作了一个总结。
【关键词】:诉讼制度 “命盗重案” “州县自理”案件 司法官 讼师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249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前言10-14
- 一、选题的来源和研究的目的10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10-13
- 三、研究思路、内容和体例13
- 四、本文研究的创新意义13-14
- 第一章 中国古代诉讼制度概述14-20
- 第一节 中国古代刑事诉讼制度概述14-17
- 第二节 中国古代民事诉讼制度概述17-20
- 第二章 清代“命盗重案”审理及其与当事人的关系20-27
- 第一节 刑讯制度及其与当事人的关系20-23
- 第二节 “逐级审转复核制”及其与当事人的关系23-24
- 第三节 秋审制度及其与当事人的关系24-25
- 第四节 清代“命盗重案”审理与唐宋元明比较的异同25-27
- 第三章 清代“州县自理”案件审理及其与当事人的关系27-35
- 第一节 清代民事审判制度及其与当事人的关系27-29
- 第二节 清代民事调处制度及其与当事人的关系29-31
- 第三节 清代“州县自理”案件审理与唐宋元明比较的异同31-35
- 第四章 清代司法官及其与当事人的关系35-44
- 第一节 教化与惩罚:父母官与子民的关系35-37
- 第二节 循吏与清官:当事人权益的代言人37-38
- 第三节 影响司法的社会心理因素38-41
- 第四节 清代司法官责任制度与唐宋元明比较的异同41-44
- 第五章 清代讼师及其与当事人的关系44-50
- 第一节 清代讼师存在的社会背景44-46
- 第二节 清代讼师的主要业务46-47
- 第三节 清代讼师的主要来源及其活动范围47-48
- 第四节 清代讼师地位作用与唐宋元明比较的异同48-50
- 结语50-51
- 参考文献51-54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54-55
- 后记55-5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邦武;中国古代的讼师及其与当事人的关系初论[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李交发;中国传统诉讼文化宽严之辨[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3 邓建鹏;清代讼师的官方规制[J];法商研究;2005年03期
4 陈爱平,杨正喜;试论清朝的秋审制度[J];江汉论坛;2004年07期
5 霍存福;;从业者、素养、才能:职业与专业视野下的清代讼师[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林乾;讼师对法秩序的冲击与清朝严治讼师立法[J];清史研究;2005年03期
7 张晋藩;中国古代民事诉讼制度通论[J];法制与社会发展;1996年03期
8 徐忠明;论中国古代刑事审判传统[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年01期
9 ;中华书局出版《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丛刊》[J];语言研究;2005年02期
10 张晋藩 ,汪世荣 ,何敏;论清代民事诉讼制度的几个问题[J];政法论坛;1992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侯俊云;陈宏谋胥吏管理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2 肖征祁;清代州县刑事诉讼程序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3 胡婷;论清朝州县审判制度[D];安徽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8551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855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