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老林:清代秦岭南麓的林区治理与生态环境
本文关键词:南山老林:清代秦岭南麓的林区治理与生态环境
【摘要】:"南山老林"指的是生长在秦岭腹地,曾为清代整个秦巴山区分布最广、保存最完好的原生态自然林。在清中叶以来的人口大迁徙过程中,大量流民溢入秦岭南麓林区垦荒种山,尤其是在白莲教起义之后,清廷视南山老林为反叛势力匿迹藏身之渊薮,故对这一地区兵力难及之处的林木大加砍伐,同时招纳散处流民开垦居住。加之清中叶以来社会经济发展对木材的大量需求,更加促使民众深入秦岭腹地,使以往鲜有人迹的林区因为人的生存需要而被更大幅度地开发,由此衍生出了南山综合治理过程中的社会与环境问题。
【作者单位】: 陕西理工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关键词】: 南山 老林 流民 生态环境
【基金】: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14JK1118) 陕西理工学院人才启动项目(SLGQD13-34)
【分类号】:S718.5;K249
【正文快照】: 清朝建立之初,基于平衡战乱之后全国的人口布局,引导和推动了中国人口史上著名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在此过程中,地广人稀的秦巴山区作为朝廷极力招徕流民的重要基地,接纳了大量外来移民。“康乾盛世”之后,全国人口出现了翻倍增长的态势,南方地狭人稠地区的人口在原住地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向红;清代秦岭、大巴山区的农业开发与生态变迁[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2 佳宏伟;清代陕南生态环境变迁的成因探析[J];清史研究;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瑜;方修琦;张学珍;曾早早;;过去300年东北地区林地和草地覆盖变化[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2 潘凌杰;师娅;;从陕南地区的民俗遗风看古代的石崇拜[J];才智;2008年23期
3 冯岁平;论王士性的连云栈之行[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4 马强;;唐宋诗歌中的“巴蜀”及文化地理内涵[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周执前;;清代前中期的行会、行会法与城市管理[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6 杨玉辉;韩琳;;汉中地区的巫鬼遗风与民间信仰[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7 张力仁;;清代陕南秦巴山地的人类行为及其与环境的关系[J];地理研究;2008年01期
8 李柯;何凡能;张学珍;;基于MODIS数据网格化重建历史耕地空间分布的方法——以清代云南省为例[J];地理研究;2011年12期
9 李雪梅;;古代中国“刻石纪法”传统初探[J];法律文化研究;2010年00期
10 佳宏伟;清代陕西南部的生态环境变迁[J];古今农业;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付婷;;武则天“畏猫说”再探——兼论唐代“猫”的形象[A];唐史论丛(第十五辑)[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志红;老虎与人:中国虎地理分布和历史变迁的人文影响因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大利;《华山碑》与清代碑学[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3 陶卫宁;历史时期陕南汉江走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孙丽娟;清代商业社会的规则与秩序[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5 张萍;明清陕西商业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6 田东奎;中国近代水权纠纷解决机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7 于风军;符号、景观与空间结构[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8 胡其伟;民国以来沂沭泗流域环境变迁与水利纠纷[D];复旦大学;2007年
9 周执前;国家与社会:清代城市管理机构与法律制度变迁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10 吴俊范;从水乡到都市:近代上海城市道路系统演变与环境(1843-1949)[D];复旦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瑞;明清时期汉江流域中药材地理初探(1368-1911)[D];暨南大学;2011年
2 叶丽芳;明清安康城市历史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晨;汉中城市历史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袁青欢;清前期(1659-1840年)云南楚雄地区山区经济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5 赵云;清至民国时期固原地区土地利用及其环境效应[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任泉香;清至民国陇东土地利用变迁及驱动力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7 王德庆;契约、规范与乡村秩序[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8 吴宾;陕南农业开发史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9 熊春云;清至民国时期黔江流域的人口迁移与社会变迁[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10 李吉英;基于GIS的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鲁西奇,蔡述明;汉江流域开发史上的环境问题[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7年03期
2 郑景云,张丕远;近500年冷暖变化对我国旱涝分区的影响[J];地理科学;1995年02期
3 沈玉昌;汉水河谷的地貌及其发育史[J];地理学报;1956年04期
4 张丕远,龚高法;十六世纪以来中国气候变化的若干特征[J];地理学报;1979年03期
5 王绍武,赵宗慈;近五百年我国旱涝史料的分析[J];地理学报;1979年04期
6 葛全胜,张丕远;历史文献中气候信息的评价[J];地理学报;1990年01期
7 刘洪滨,邵雪梅;利用树轮重建秦岭地区历史时期初春温度变化[J];地理学报;2003年06期
8 周清波,张丕远,王铮;合肥地区1736-1991年年冬季平均气温序列的重建[J];地理学报;1994年04期
9 郑斯中;我国历史时期冷暖年代的干旱型[J];地理研究;1983年04期
10 郑景云,葛全胜,郝志新,田砚宇;1736~1999年西安与汉中地区年冬季平均气温序列重建[J];地理研究;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建民;;明清秦巴山区生态环境变迁论略[A];中国经济史上的天人关系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陶卫宁;历史时期陕南汉江走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杨;20世纪生态环境回眸[J];森林与人类;2000年12期
2 尚绪成,薛铁彦;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考[J];中国林业;2000年02期
3 综文;我国生态环境建设标[J];中国农村科技;2000年01期
4 马忠臣 ,李克强;大力开展植树造林 保护改善生态环境[J];河南林业;2000年02期
5 赵学富 ,卫发兴 ,刘辉;林业在改善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林业;2000年03期
6 翁友恒;;福建省林业生态环境建设途径与对策[J];林业勘察设计;2000年01期
7 ;国家有关部门对生态环境的调查报告[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2001年05期
8 石虹;改善生态环境是山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J];水土保持研究;2001年02期
9 林雄;改善生态环境 建设海滨城市[J];中国园林;2001年05期
10 罗布合机 ,阿牛木支;保护凉山生态环境[J];当代生态农业;2002年Z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阎宏;;陕西省林业及生态环境建设[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2 杨先梁;;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建设应先行[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3 何淑杰;;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环境建设[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4 郭心群;;对攀枝花在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建设的建议[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5 阎宏;何发理;;西北地区林业发展及其生态环境建设策略[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6 李玉明;;秦皇岛车站村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探讨[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7 张发旺;王贵玲;侯新伟;;矿业开发对地质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调控[A];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8 许德芝;;搞好生态环境促进贵州经济发展[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9 黄淑芳;曾从盛;;区域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演化分析——以福州市为例[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10 宋文著;曲衍华;崔文科;;关于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调查与对策[A];山东环境科学学会2002年度学术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继中 杨富伟 唐宪;西峡县强力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N];金融时报;2005年
2 北京林业大学 王礼先教授;生态环境建设的实质与区域配置问题[N];科技日报;2002年
3 四川省林业厅党组书记、厅长 曹正其;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搞好生态环境建设[N];中国绿色时报;2001年
4 本报记者 孙友;政府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N];中国绿色时报;2002年
5 农民日报副总编 李文学;人类与生态环境关系的三个阶段[N];农民日报;2001年
6 张宝文;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N];人民日报;2001年
7 刘万富 本报记者 夏光平;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构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N];四川日报;2000年
8 ;生态环境不容再破坏[N];陕西科技报;2001年
9 丹增;保护生态环境 建设美好家园[N];西藏日报;2000年
10 自治区政协委员、民建新疆区委会常委 唐天林;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路与对策[N];亚洲中心时报(汉);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建军;陕西生态环境及其与地质构造的耦合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2 彭永林;吉林省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政府支撑能力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卢斌(王莹);基于格网GIS的艾比湖流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效应评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4 廖炜;丹江口库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安全调控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雷敏;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与城市化耦合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6 薛占海;生态环境产业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7 张继承;基于RS/GIS的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梁海超;重庆松藻煤矿区生态环境经济补偿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9 张远;黄河流域坡高地与河道生态环境需水规律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武国胜;福建省生态环境时空格局信息图谱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杰;论道家的生态环境思想及其现实指导意义[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畅;吉林省辽河流域生态环境因子时空变化及综合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3 贺宗凯;绵竹沿山带生态环境建设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4 肖雁;基于生态认证的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制度创新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5 龚欣欣;保定城区生态环境需水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9年
6 郭芙梅;区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7 杨建宁;我国西部12省市生态环境的动态综合评价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娜;长春市城市生态环境指标体系的建立及综合评价[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9 韩艳丽;从生态环境问题看生态技术观的树立[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梁剑;科学技术与广西百色生态环境保护[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8780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878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