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扬之争与东晋南朝政局演变
发布时间:2017-09-20 02:33
本文关键词:荆、扬之争与东晋南朝政局演变
【摘要】: 本文采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对东晋南朝时期分别以荆州和扬州为中心的长江上下游两大势力集团的争斗进行研究。 自三国以来,位于长江中游的荆州凭借其重要的地理优势成为各种政治势力争夺的焦点。而作为南方偏安政权政治中心的扬州在这一历史时期的特殊地位也是不言而喻。纵观魏晋时期南方政权的演变,大致被几个较大地域势力集团之间的不断争斗而主宰。而这几个地域势力集团又最终分别归附于两大集团,这就是荆州地域势力集团和扬州地域势力集团。这两大势力集团的激烈争斗始终贯穿于整个东晋南朝的历史演变之中。 另一方面,荆、扬之间的争斗虽然给南方政权带来巨大损失。但是,由于荆州在“抵御北方政权”、“承挡巴蜀”、“作为北伐基地”等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这一上游重镇的存在又实属必然。甚至可以说,没有荆州等上游军事重镇的存在,东晋南朝恐怕难续历史二百余年。这一矛盾是如何贯穿于东晋南朝近三百年历史,又是如何影响当时政局的发展呢?本文经过分析,从这一矛盾中得出了些许重要的历史教训。
【关键词】:东晋南朝 荆州 扬州 地域势力集团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23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1章 引言7-13
- 1.1 选题缘起7
- 1.2 学术史回顾7-13
- 1.2.1 国内的研究状况8-12
- 1.2.2 国外学者研究概况12-13
- 第2章 荆州的地域沿革及其战略地位的形成13-16
- 2.1 荆州的地域沿革13-14
- 2.2 荆州军事重镇的形成14-16
- 第3章 扬州的地域沿革及其政治中心地位的形成16-20
- 3.1 扬州的地域沿革16-17
- 3.2 扬州政治中心地位的形成17-20
- 3.2.1 农业经济发达,粮食供给充裕17-18
- 3.2.2 大族聚集,是为南方政治中心18-20
- 第4章 东晋时期荆、扬对抗的表现形式及发展变化趋势20-38
- 4.1 “王敦之乱”—世家大族拥荆抗扬的开始20-24
- 4.1.1 王敦之叛,荆、扬之争的序幕20-22
- 4.1.2 王敦二次反叛与东晋朝廷用人的改变22-24
- 4.2 司马氏皇室与寒族军力集团合作对抗上游势力24-26
- 4.3 王、庾之争与北府势力的形成26-33
- 4.3.1 庾氏的兴起与王、庾之争26-33
- 4.4 桓温专权与荆、扬之争的高潮33-35
- 4.5 桓玄移鼎晋室—大族争霸时代的结束35-38
- 4.5.1 桓玄专权35-36
- 4.5.2 北府兵的发展与刘裕移鼎36-38
- 第5章 宋、齐、梁、陈时代的荆、扬之争38-62
- 5.1 刘裕建宋与荆、扬势力的重新整合38-42
- 5.1.1 刘宋初期宋武帝与其他势力集团的争斗38-40
- 5.1.2 宋武帝对政局的调整与荆州势力的下降40-42
- 5.2 元嘉时期荆、扬势力的消长42-44
- 5.2.1 元嘉北伐与雍州势力集团的抬头42-43
- 5.2.2 “元嘉北伐”失败与“东弱西强”的形成43-44
- 5.3 孝武夺权与雍、荆势力的变化44-47
- 5.4 宋末上、下游势力的变化与萧、沈之争47-51
- 5.5 齐、梁之际荆、扬对抗的表现51-58
- 5.5.1 萧齐早期对上游地区的经略以及雍州势力的兴起51-53
- 5.5.2 齐明帝时的宗室残杀与萧衍夺权53-57
- 5.5.3 萧衍建梁后的政策与南朝形势57-58
- 5.6 候景之乱的发生及对时政的影响58-59
- 5.7 陈朝的兴亡与南朝政权的衰败59-62
- 第6章 荆、扬之争对东晋南朝政局的影响62-67
- 6.1 荆、扬之争对政局的负面影响62-64
- 6.2 荆、扬之争对政局的积极作用64-65
- 6.3 统治者对荆、扬之争的对策及影响65-67
- 致谢67-68
- 参考文献68-70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7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文才;襄阳柳氏与南朝政治——南渡士族个案研究之一[J];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2 张国安;庾亮专权与东晋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2期
3 陈春雷;论晋宋之际的京口集团[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4 陈金凤;从“荆扬之争”到“雍荆之争”——东晋南朝政治军事形势演变略论[J];史学月刊;2005年03期
5 张承宗;六朝时期江州的战略地位[J];苏州大学学报;1993年01期
6 唐燮军;萧沈对抗与刘宋政治[J];许昌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7 王丽敏;;试论晋末刘裕与刘毅之争[J];运城学院学报;2005年S1期
,本文编号:8854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885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