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氏后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0 11:38

  本文关键词:萧氏后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后梁 南朝 北朝 隋唐 文化交流


【摘要】: 由于后梁国祚短促、屈事异族等方面原因,其历史一直未得到足够的关注 事实上,无论就其政治意义还是文化影响,后梁都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在政治上,由于后梁为北朝的藩国,北朝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如“江陵之变”、北周疆域的变迁等事件的考察,如果忽略后梁因素,就难免会失之浮泛与偏颇。在文化方面,后梁虽为弹丸小国,文化却颇为繁荣。在其立国的三十余年里,后梁始终保持与北朝密切的文化交往,这有助于推动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对隋唐政治与文化统一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本文第一章简要叙述后梁三十余年历史的发展脉络,力求真实准确地恢复历史原貌。后梁在梁末社会大动乱的背景下立国,它的建立与梁武帝“废嫡立庶”,萧绎、萧警叔侄内阋,萧梁国力的削弱以及萧奼个人因素皆有重大关系。后梁虽以萧梁正统自居,实质上已沦为西魏的傀儡。由于国力弱小,后梁独立势力尽管多次抗争,皆未能摆脱北朝(西魏、北周、隋朝)的控制。随着北朝自身政局的稳固和南北统一时机的成熟,隋文帝便着手废后梁。至此,延续三十三年历史的后梁灭亡,它的灭亡也预示着大一统局面的到来。 第二章探究后梁在南北朝政治、军事格局中的地位。后梁处于南北对峙的要冲之地,且以萧梁正统自居。凭借这样的优势,后梁协助西魏、北周掠夺南土拓展疆域。在王琳和陈霸先、陈劏交锋而无力西顾之际,后梁趁机掠得巴湘之地,掌握了对付南朝的主动权。然而在陈劏击退王琳、南朝政局稳定后,陈朝又夺回了巴湘之地。在多次交战中,后梁、北周和陈朝都意识到,彼此不可能很快吞并对方,后梁、北周无法据有巴、湘之地,陈朝也不能据有荆、雍,双方形成了对峙的局面。然而要想在“后三国”严峻的政治局面中立于不败之地,各政权都必须适时调整策略。于是,双方达成了“合纵图齐”的战略构想,并且很快将之付诸实践。可以说,北齐的灭亡与周、陈二国“合纵图齐”的策略有一定关系。 第三章从阶层分析、士人迁移流动的视角,考察后梁士人群体从形成到流散的过程。由于在梁末大动乱的背景下立国,后梁士人的来源比较复杂。他们来自东扬州、雍州、荆州等不同地域,有的早年便追随萧警,有的则是萧绎旧部,也有陈朝降将。尽管来源复杂,他们在后梁政权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有着共同利益的群体。按其家族声望和政治地位的不同,后梁士人群体可分为高级士族,次等士族,寒门等不同阶层。各阶层在政权中的作用亦互不相同。隋朝撤藩后,后梁士人群体的主体迁入隋朝,大多数家族趋于没落。然而有的家族却在隋及唐前期始终保持一定政治地位。其中原因固然非止一端,而适时转变士风,从浮华虚无转向务实进取则为其中的关键所在。后梁士人在迁徙流动的同时也带动了南北文化的交流。后梁在文化上与萧梁一脉相承,属于南学系统。后梁士人的北迁推动了南学北传。“一代儒宗”沈重应邀在长安讲学十余年,北人张衡、杨汪、辛彦之等深受其影响。沈重还作为诸儒代表,参与了北周“三教”之争,成功地捍卫了北周儒教的地位。刘臻、柳(?)、蔡允恭等人在文学方面对杨勇、杨广兄弟皆有一定影响。 第四章论述后梁佛教及其偏重禅行的风尚。后梁统治者多信奉佛法,萧警、萧岿都如此,这对后梁佛教的繁盛不无促进作用。据《续高僧传》等僧史所载后梁诸高僧的行迹及其学风表现,后梁佛教明显倾向禅修,从而更多地体现出北朝特色。这既与晋宋以来荆州地区佛教禅学的积淀有关,更与当时北方禅师南游及南北佛学的交流有关。
【关键词】:后梁 南朝 北朝 隋唐 文化交流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239.25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英文摘要6-9
  • 绪论9-19
  • 一、选题依据及价值9-11
  • 二、学术史回顾及研究现状11-17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17-18
  • 四、研究难点18-19
  • 第一章 后梁立国及其处境19-40
  • 一、后梁立国及其原因19-28
  • (一) 梁武帝"废嫡立庶"19-23
  • (二) 萧绎、萧奼叔侄之内阋23-26
  • (三) 萧奼政治经验与能力之缺失26-28
  • 二、傀儡的心态28-37
  • (一) 立国初的尴尬处境28-31
  • (二) 后梁图谋自治的幻想与变乱31-37
  • 三、隋朝撤藩与后梁灭亡37-40
  • 第二章 后梁与南北朝晚期局势40-50
  • 一、与王琳争地41-44
  • (一) 巴州、武州之争42-43
  • (二) 夺取长沙、武陵、南平诸郡43-44
  • 二、与陈朝争地44-50
  • (一) 争夺巴、湘之地44-45
  • (二) 再次争夺巴、湘之地45-47
  • (三) 击退陈朝47-50
  • 第三章 后梁士人群体与南北学术文化之交流50-76
  • 一、后梁士人群体之形成及其阶层分析50-54
  • (一) 后梁士人群体的四个来源50-53
  • (二) 后梁各阶层在政权中的地位53-54
  • 二、后梁士人群体之流散54-64
  • (一) 后梁士人主体之北迁55-59
  • (二) 后梁北迁士人之遭遇及其原因59-64
  • 三、沈重与南北经学的交流64-69
  • (一) 后梁之经学风尚64-65
  • (二) 沈重长安讲学与南学北传65-67
  • (三) 沈重捍卫北周儒学地位67-69
  • 四、后梁之文学与南北文风的融合69-76
  • (一) 后梁之文学69-72
  • (二) 后梁文士北迁与南北文风的融合72-76
  • 第四章 后梁禅风之盛行与北朝佛学之南播76-98
  • 一、后梁统治集团之崇尚佛教及其教风旨趣76-80
  • 二、后梁高僧代表人物之行迹及其禅风之兴盛80-89
  • 三、后梁佛教禅学风尚兴盛之原因89-98
  • 结语98-100
  • 参考文献100-106
  • 附录 后梁主要士人族谱106-108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08-109
  • 致谢109-110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娟;冲突与融合:魏晋南北朝时南人北迁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何淼;论后三国时期的军事格局[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蒙海亮;周隋总管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陆翠安;鸣凤政权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4 姜婧;梁末至陈南人北迁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8878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8878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9d4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