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世臣文论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2 01:19

  本文关键词:包世臣文论思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经世致用 经世明法 言之有序 言之有物 诗教 化下风上 幕僚论政 常州派


【摘要】: 包世臣是历经清朝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的经世派人物。他思想的核心是“经世”,他治学的宗旨是“学以致用”。包世臣上承顾炎武的实用之学,下启龚自珍和魏源,对于嘉、道时期“经世”学风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 本论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介绍了包世臣从寒门书生成长为启蒙思想家的思想轨迹,论述了他的学术渊源、思想核心和治学宗旨,揭示了包世臣“生长孤露,早涉忧患”的成长经历,科举失利、幕僚论政的治学处境,以及清朝整体学术风貌和士林风气对包世臣思想发展的影响。分析了包世臣对乾嘉考据学、今文经学的看法,以及包世臣与常州士人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包世臣将有益于国家与人民作为治学的最终目的,其治学并不限于文章、诗歌和书法,而是囊括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民生问题的探讨。 第二章论述了包世臣的文章观。包世臣论“文”的核心是经世明法。他提倡文法,主张“其言有序”。同时他又强调“其言有物”,认为“有物”才能有“道”。本章分别论述了“其言有序”和“其言有物”的内涵及其关系,并认为包世臣的文章观是与他的经世思想一致的。本章还分析了包世臣对桐城派墨守死法以及唐宋古文家空谈“道”的批判。 第三章论述了包世臣的诗论。包世臣论“诗”的核心是儒家的诗教原则。他注重诗歌的社会功用和政治功用,强调诗歌要“攸关国家”,即使是抒情之诗也要有所寄托。本章论述了包世臣诗教原则的具体内涵,分析了他对体用关系的重新论述和以诗明志的诗歌创作实践。本章还进一步论述了包世臣如何在儒家诗教原则指导下注重诗歌的审美性,辨析了包世臣对诗歌源流的分析以及对诗歌和词赋的区分。
【关键词】:经世致用 经世明法 言之有序 言之有物 诗教 化下风上 幕僚论政 常州派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K249.3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前言 问题的缘起、研究的意义与研究的创新9-15
  • 一、问题的缘起9-11
  • 二、包世臣文论研究的持续性与必要性:研究的意义11-14
  • 三、研究的创新14-15
  • 第一章 包世臣简介:从寒门书生到早期启蒙思想家15-28
  • 第一节 包世臣学术思想的渊源15-23
  • 一、早涉忧患,幕僚论政15-17
  • 二、远追荀学,近慕亭林17-20
  • 三、杂取考据学,,交友常州派20-23
  • 第二节 包世臣作为早期思想启蒙的先驱23-28
  • 一、文学上的启蒙23-25
  • 二、思想上的启蒙25-28
  • 第二章 包世臣论“文”: 经世明法28-44
  • 第一节 明法自用28-36
  • 一、文之六法28-31
  • 二、古文之法与时文之法31-33
  • 三、对桐城派之“法”的批判33-36
  • 第二节 经世求实36-44
  • 一、言之有物36-39
  • 二、言事之文与记事之文39-40
  • 三、对唐宋八大家“离事与礼”的批判40-44
  • 第三章 包世臣论“诗”:化下风上44-58
  • 第一节 诗之为教44-50
  • 一、诗教的内涵44-45
  • 二、体用之论45-48
  • 三、以诗明志48-50
  • 第二节 诗教原则统摄下的技法与审美性50-58
  • 一、诗歌源流之辨50-53
  • 二、论诗的艺术性53-55
  • 三、诗与词赋55-58
  • 结语58-60
  • 参考文献60-63
  • 附录·包世臣年表63-76
  • 后记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敏仪;;试论黄宗羲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年07期

2 谢元军;;略论黄宗羲对经史之用的体认[J];青春岁月;2011年12期

3 周建标;;明清实学是通往近代西学的中介和桥梁[J];鸡西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4 郭院林;焦霓;;填补背景与经典的启发式教学——以《诗经·关雎》的诠释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1年06期

5 王嵊渝;;略论从经世致用观到统治效益性纠缠的演变——以晚清对西方的学习为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6 孙亦平;;试析康有为对中外文化的双向选择[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7 钟小安;;经世致用的文风典范——睁眼看世界的幕僚魏源[J];宁夏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8 安超;;乾嘉学者经世致用思想探析[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刘永海;;论苏天爵的事功史观[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0 刘继兴;;名士的“不合时宜”[J];幸福(悦读);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保万;;郑光策与清代福州经世致用之学[A];闽都文化研究——“闽都文化研究”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3年

2 任新建;杜永彬;;传奇坎坷 博大精湛 经世致用——任乃强的生平、学术和思想[A];任乃强与康藏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9年

3 赵宗正;;第十六章 清初经世致用思潮[A];实学文化与当代思潮[C];2002年

4 任新建;;经世致用——任乃强与西康建省(论文提要)[A];任乃强与康藏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9年

5 孙以楷;杨先文;;老子的“无为”与魏源的经世致用——十九世纪西方文化刺激下儒道融合一例[A];三生万物——老子思想论文集[C];2003年

6 熊春林;黄正泉;;左宗棠教育思想初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苏中立;;执西用中·尚实达用·世运转变——严复经世致用思想的独特性[A];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诞辰150周年纪念论文集[C];2004年

8 徐心希;;试论明清时期闽南文化的经世致用趋势——以林希元和李光地为例兼论科举文化的变化[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5年

9 赵吉惠;;第六章 张载关学与明清实学[A];实学文化与当代思潮[C];2002年

10 魏东;;实斋学术思想的实学取向与现代价值[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周振鹤;求真存实还是经世致用[N];文汇报;2011年

2 孙邦金;求真贵我 经世致用[N];光明日报;2004年

3 本报评论员;求新求变 人文革新[N];中山日报;2009年

4 李浙生;经世致用并非科学进步的初衷[N];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穆荣平;创新科技 经世致用[N];中华读书报;2011年

6 ;经世致用 提供服务[N];民族日报;2011年

7 潘起造;明清浙东学派对经世致用传统的传承[N];光明日报;2004年

8 本报记者 李沙青;云南财大致力培养经世致用人才[N];云南日报;2006年

9 喻文杰;首届湘商大会今日启幕[N];湖南日报;2007年

10 边防军;推仁立德 经世致用[N];中国房地产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丽丽;王应麟学术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2 李联;魏禧文学思想考论[D];辽宁大学;2007年

3 宋冰;北朝散文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4 刘四平;王

本文编号:8979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8979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87d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