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启的数学贡献及其对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9-22 08:44

  本文关键词:徐光启的数学贡献及其对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徐光启 度数之学 几何原本 近代科学


【摘要】: 徐光启是我国明朝末年著名的科学家,他推介西学,提出实用的“度数之学”的思想,这对我国的科学近代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对中国传统数学和西方数学进行了认真考察对比,认为融合中西数学的“度数之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是一门很实用的科学,具有很广泛的应用领域。他翻译《几何原本》,引入逻辑演绎推理,倡导中国科学研究方法的变革,他提倡实学,肯定科学研究群体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这些研究都对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正是通过深入研究近代科学先驱徐光启的数学贡献及其对中国近代科学的影响,来深化我们对于徐光启研究的认识。本文对徐光启的数学贡献及其对中国近代科学的影响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有关问题作了初步的尝试性探讨。 首先,对徐光启的主要的数学贡献的缘起作了全面的考察。笔者认为,徐光启既是一位理论家,又是一位实践家,尤其是作为中国近代科学的创立者和引路人,他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所以全面考察其实践和理论根源是探讨徐光启数学贡献及其对中国近代科学的影响的必要环节。 其次,对徐光启数学贡献的基本内容作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和概括。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进一步阅读原著,本文将徐光启数学贡献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科学之基的“度数之学”。徐光启认为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而数学理论又是数学本身的基础,因此,重视数学理论,重视数学与实践相结合,便构成了他的数学思想中相辅相成的两个侧面。二是对《几何原本》的翻译。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的成功,是中国引进西方数学的创始之举,给中国带来了第一部系统的几何学著作,书中所有全新的演绎方法,在中国知识界还是首次介绍,使中国数学走上了世界化的道路。三是徐光启的数学著作。他在与利玛窦合译了《测量法义》等书之后,自己撰写了《勾股义》和《测量异同》两书,将西方三角学和测量方法引入我国,使他的“度数之学”的思想得到极致的发挥。徐光启的数学贡献在当时的大明朝可是一朵学术奇葩。 最后,论述了徐光启数学贡献对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的影响。徐光启的数学研究可谓影响深远,它在中国近代科学界产生了非凡的影响。引入的西方数学知识,促进中西数学的交流,推动中国近代数学发展;重视数学理论及逻辑演绎方法无疑给中国近代科学研究方法注入了一剂强心剂,使中国的科学研究迈进了一个新的台阶;推行数学教育培养数学人才科教兴国,建立科学研究的大军;推行科学实用主义,在一定强度上影响着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
【关键词】:徐光启 度数之学 几何原本 近代科学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O112;K248.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导言9-11
  • 第1章 徐光启“度数之学”的缘起11-16
  • 1.1 徐光启“度数之学”的社会实践根源11-13
  • 1.1.1 社会政治背景11-12
  • 1.1.2 传教士的兴起12-13
  • 1.2 徐光启“度数之学”的思想理论背景13-16
  • 1.2.1 中国数学思想发展状况13-14
  • 1.2.2 思想文化背景14-16
  • 第2章 徐光启的数学贡献16-27
  • 2.1 提出“度数之学”的思想16-21
  • 2.1.1 “度数之学”的概念16-17
  • 2.1.2 对传统数学的分析17-18
  • 2.1.3 数学理论的重要性及数学基础地位18-19
  • 2.1.4 数学广泛实践应用19-21
  • 2.2 翻译《几何原本》21-25
  • 2.2.1 《几何原本》及其传播22
  • 2.2.2 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22-25
  • 2.3 写作数学著作25-27
  • 2.3.1 《测量法义》25
  • 2.3.2 《测量异同》25-26
  • 2.3.3 《勾股义》26-27
  • 第3章 徐光启的数学研究对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的影响27-38
  • 3.1 加强中西方数学的交流,促进中国数学的进步27-29
  • 3.1.1 同时期西方数学的发展27-28
  • 3.1.2 翻译、会通、超胜28-29
  • 3.1.3 数学研究热潮的形成29
  • 3.2 倡导科学研究方法的变革29-33
  • 3.2.1 演绎逻辑29-30
  • 3.2.2 徐光启引入和发展演绎逻辑30-31
  • 3.2.3 科学研究方法的革命31-33
  • 3.3 形成志同道合的科学研究共同体33-35
  • 3.3.1 科学家共同体33
  • 3.3.2 形成科学研究共同体33-34
  • 3.3.3 培养大批科技人才34-35
  • 3.4 建筑注重实践的实学之风35-38
  • 3.4.1 徐光启的实学实践35-36
  • 3.4.2 实学之风的兴起36-38
  • 结束语38-39
  • 参考文献39-41
  • 致谢41-42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4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海霞;;对薛凤祚会通成就的发生学考察[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年08期

2 唐英姿;;第一次科技翻译高潮对中国社会的影响[J];科技信息;2011年19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素莉;;徐光启终生未学西语的原因探析[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2 宋芝业;;“几何”与“几何之学”的命名——从数学思想史的视角看徐光启与利玛窦对“几何”与“几何之学”的理解[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3 张蓉;;试论徐光启的科学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李天纲;;徐光启佚文《造物主垂像略说》[A];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5 郑二红;盛邦跃;;试析徐光启的荒政思想及其现实意义[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6 宋芝业;;关于徐光启、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的若干问题[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7 李洵;;从王祯《农书》到徐光启《农政全书》所表现的明代农业的生产力水平[A];明史研究论丛(第四辑)[C];1991年

8 毛佩琦;;从明到清的历史转折——明在衰败中走向活泼开放,清在强盛中走向僵化封闭[A];明史研究论丛(第六辑)[C];2004年

9 方豪;;徐霞客与西洋教士关系之初步研究[A];徐霞客在浙江·续集——2001舟山徐霞客旅游文化研讨会暨浙江省徐霞客研究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1年

10 庞乃明;;“南京教案”所表现的明人天主教观[A];明史研究第8辑[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诗宗;徐光启与《几何原本》的翻译[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2 顾咪咪;游徐光启墓 听徐家汇故事[N];解放日报;2003年

3 徐瑞哲;从袁隆平想到诺贝尔与徐光启[N];解放日报;2009年

4 梅青;《几何原本》引入我国经过[N];团结报;2010年

5 陈琳;回望利、徐之交:重温大国的气度和开放情怀[N];中国民族报;2010年

6 彭勇;徐光启:信奉天主教的近代科学先驱[N];中国民族报;2007年

7 毛宪民;中国制造使用望远镜第一人——徐光启[N];中国档案报;2001年

8 本报通讯员 栗蔚菁;徐光启墓修复方案诞生始末[N];科技日报;2003年

9 孙玲;从奖“效益”到奖“公益”[N];上海科技报;2007年

10 刘耘华;徐光启等人对西学的理解与回应[N];光明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宁晓玉;《新法算书》中的日月五星运动理论及清初历算家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国家授时中心);2007年

2 许洁;明清时期西式天文测时仪器的传入及其影响[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3 宋军令;明清时期美洲农作物在中国的传种及其影响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4 袁定坤;明清科技图书编撰出版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5 张见;传教士影响下明清人物画风之嬗变[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6 陈义海;对明清之际中西异质文化碰撞的文化思考[D];苏州大学;2002年

7 王建鲁;《名理探》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春燕;儒学与“天学”张力中的徐光启[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启迪;试论徐光启的科学贡献和宗教思想[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3 叶t,

本文编号:8998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8998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05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