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渤海高氏家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2 10:01
本文关键词:唐代渤海高氏家族研究
【摘要】: 在我国中古社会,世家大族是一股颇有力量的社会势力,并极大影响着中古社会的变迁。唐人柳芳分魏晋以来的大族为五类:山东郡姓、关中郡姓、代北虏姓、江南侨姓、东南吴姓。唐代是士族活跃的最后时期,江南侨姓和东南吴姓已经大大衰落,实际具有影响力的大族只是前三类。渤海高氏虽属山东士族,却与众不同的始终与关中郡姓和代北虏姓保持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正是基于这个出发点才选择渤海高氏作为硕士论文的研究题目。 论文共分五个章节。前两章“概论”和“渤海高氏溯源”都属于铺垫性的说明。目的是使读者对本文的研究资料及方法、高姓的来源及渤海郡的地理沿革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第三章的第一节“唐以前的渤海高氏”,对唐以前的房支世系进行了整理,实际为唐代部分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第三章的第二节“唐代渤海高氏的房支仕宦”是本文的重点之一。在本节中,笔者借助大量的唐代墓志和有关史籍记载,排列渤海高氏的若干房支世系。结果表明:渤海高氏在唐代依然房支众多、世系庞大,唐代大族当之无愧。通过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高氏》(以下简称《新表》)、两《唐书》及有关正史资料的对比,笔者纠正了《新表》及正史中的一些谬误,也补充了若干阙失。本节对高氏世系的排列和成员仕宦情况的补正和整理对唐史的研究是较为有益的。 第四章“唐代渤海高氏的内部结构”也是本文的一大重点。第一节“仕宦特征”,对渤海高氏家族成员的仕宦的整体情况列表作了分析。笔者发现高氏家族成员在唐代政治舞台依然十分活跃,五品以上成员占有仕宦记载人数的66%。门荫、科举和幕府都是其主要的入仕途径,其中幕府在唐后期所占比重明显偏大。而众多成员在战争中的出色表现,是渤海高氏作为一个山东大族却重视武力的重要佐证。第二节“婚姻”,对有婚姻记载的高氏成员列表作定量分析,发现其与婚对象基本限制在大族之内,与十三家通婚比例占全部婚姻资料的68%,其中与五姓七望通婚比例高达50%。这些数据,体现了渤海高氏作为唐代大族固守成规的局限性的一面。第三节“家族文化”,从家传思想、家学传统、家庭教育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渤海高氏固守的家族文化对提升其家族成员的个人素质和维护家族荣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其成员在文化上尤其是文学和史学方面所作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第四节“经济”,在对渤海高氏整体经济状况作了铺排之后,从宅第的建造和葬地的选择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虽然家族整体经济地位下降,但官运亨通的家族成员尚可过着豪华奢侈的生活;另一方面,高氏成员向两京地区的集中,,也正是其经济地位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鉴于以上内容,笔者认为:渤海高氏家族在唐代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应该予以肯定,但其历史局限性也是无法否认的。
【关键词】:渤海高氏 世系 仕宦 婚姻 经济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24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概论9-12
- 一、研究状况9-10
- 二、资料与方法10-12
- 第二章 渤海高氏溯源12-16
- 一、姓氏来源12-13
- (一) 来自姜姓12-13
- (二) 何时得姓13
- 二、郡望形成13-16
- (一) 家族始祖13-14
- (二) 地理沿革14-16
- 第三章 渤海高氏世系16-38
- 一、唐以前的渤海高氏16-20
- (一) 高展支(世系见附表1)17-18
- (二) 高泰支(世系见附表1)18-19
- (三) 高济支19-20
- 二、唐代渤海高氏的房支仕宦20-38
- (一) 与《新表》相互印证或补充者20-28
- (二) 《新表》以外的支系28-35
- (三) 正史及《新表》皆缺的渤海高氏世系35-38
- 第四章 唐代渤海高氏的内部结构38-58
- 一、渤海高氏的仕宦特征38-42
- (一) 入仕途径38-41
- (二) 仕宦品级41-42
- 二、渤海高氏的婚姻42-44
- (一) 渤海高氏的婚姻对象43-44
- (二) 渤海高氏婚姻的特点44
- 三、渤海高氏的家族文化44-52
- (一) 家传思想45-47
- (二) 家学传统47-51
- (三) 家庭教育51-52
- 四、唐代渤海高氏的经济52-58
- (一) 经济来源53-54
- (二) 经济实力之表现54-58
- 第五章 结语58-59
- 致谢59-60
- 参考文献60-63
- 附录63-67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67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孟祥娟;隋唐京兆韦氏家族文学论考[D];吉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常京春;唐德宗朝宰相群体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秦安美瑜;闲散青少年问题行为成因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赖大邃;中古山东大族成员墓志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刘凡;北魏时期于氏家族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9001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900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