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儒学神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9 16:03

  本文关键词:汉代儒学神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儒学 神化 五经 《春秋》 君主专制主义理论


【摘要】: 儒学,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指导思想,数千年来,前人研究颇多,成为中国思想史的主干内容。儒学得到上层统治者的重视和推崇并最终发展为封建社会的指导思想,始于西汉武帝时期。汉代封建统一大帝国的建立,为了有效地处理这个封建统一帝国的各项事务,不能没有一套总结现实生活经验的政治哲学,为了从精神上奴役人民,又不能不依赖神学宗教的力量,把这个封建统一大帝国的等级制度神圣化。本文认为,儒学从百家思想之一上升为官方指导思想的根本途径是自身思想内容的神化。儒学的神化是儒学自身发展求变的结果,是神秘主义盛行的秦汉社会环境的产物,它迎合了统治者的驾驭社会的社会需求和主观需要;并与与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融合起来,有利于封建社会初期的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儒学神化有外在和内在的推进因素:秦汉之际法家和道家思想的失效,成为儒学神化的政治诱因;《春秋公羊传》“世俗”的君主专制理论要义,构成了儒学神化的理论基础和内在驱动力;同时,秦汉神秘主义的政治导向,则成为儒学神化的环境和外在引力。到汉武帝前期,儒学在春秋公羊派大师公羊寿和董仲舒的努力下,儒学完成了形式和内容上的初步神化。在形式上,汉初儒家五经中,《易》过分玄理化,《诗》太过生活化,《书》虽具政治基因,实乃历史汇编,《礼》侧重于士这一阶层的处世与交际,唯有《春秋》微言大义,适合后人依据现实政治环境与条件解释附会标新立异,最具备王道治世的理论内核,因此作为儒学五经之一的《春秋》便脱颖而出,以神化儒学的方式与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融合起来,为儒家各学派在封建社会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在内容上,董仲舒通过《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对儒学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神化了君主专制的核心要素——皇权,神化了维护封建秩序的关键——三纲五常,神化了孝,将其内化为心灵深处自觉服从的力量,还神化了封建社会的统治力量——政权机构,将其定位为“天道”在社会中运行制约的力量。 董仲舒创制的神学体系,在神秘主义盛行的汉初实际,迎合了统治者和社会的主客观需求,它不仅满足了民众对神秘主义信仰的需求,也为统治者提供了治国所必须的理论依据,很快与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套与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相一致的理论形态。具体表现为:君权至上,皇权绝对神圣化;君权为纲,等级秩序绝对化;德主刑辅,治国方略规范化;文化专制,思想意识一元化;规范教育,政治伦理社会化。儒学由此登堂入室,成为了封建社会的正统指导思想,不仅影响了有汉一代,而且对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社会影响深远。
【关键词】:儒学 神化 五经 《春秋》 君主专制主义理论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234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英语摘要5-8
  • 1 绪论8-10
  • 2 秦汉儒学神化趋势析10-17
  • 2.1 法家和道家思想的失效——儒学神化政治诱因10-12
  • 2.2 《春秋公羊传》“世俗”的君主专制理论要义—儒学神化的理论基础和内在驱动力12-14
  • 2.3 秦汉神秘主义与政治导向——儒学神化的环境与外在引力14-17
  • 3 汉初五经与儒学神化的选择17-29
  • 3.1 《易》——儒学的哲学本体文化17-19
  • 3.2 《诗》——儒学的生活百科文化19-21
  • 3.3 《尚书》——儒学的历史文献文化21-23
  • 3.4 《礼》——儒学的人生立世交际文化23-26
  • 3.5 《春秋》——儒学的王道治世文化26-29
  • 4 儒学神化的主要内容29-37
  • 4.1 与“天”结合在一起,神化君主专制的核心要素——皇权29-31
  • 4.2 将“礼”神化为具体维护维护封建秩序的关键——三纲五常31-33
  • 4.3 神化封建秩序稳定的重要要素——孝,将其内化为心灵深处自觉服从的力量33-34
  • 4.4 神化封建社会统治力量——政权机构,将其定位为“天道”在社会中运行的制约力量34-37
  • 5 与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相一致的理论形态37-41
  • 5.1 君权至上,皇权绝对神圣化37
  • 5.2 君权为纲,等级秩序绝对化37-38
  • 5.3 德主刑辅,治国方略规范化38-39
  • 5.4 文化专制,思想意识一元化39
  • 5.5 规范教育,,政治伦理社会化39-41
  • 6 结论41-44
  • 6.1 儒学神化与君主专制主义统治思想的确立41-42
  • 5.2 儒学神化在有汉一代的影响42-44
  • 参考文献44-47
  • 致谢47-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祥永;;论儒家人学终极关怀思想的当代价值[J];新疆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2 李宪堂;刘占虎;;论儒学与专制有必然的联系——与蒋国保先生商榷[J];学术界;2011年06期

3 张铮;;试论荀子对中国传统文化贡献[J];学习与探索;2011年04期

4 武立波;;牟宗三心学的根本困境[J];学理论;2011年18期

5 唐元;;章句学与两汉儒学风向[J];励耘学刊(文学卷);2010年01期

6 栗子;;谈“大国学”或“百家之学”[J];华夏文化;2010年04期

7 任剑涛;;复调儒学:从古典儒学到现代性儒学的复杂演进[J];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8 陈学凯;;汉代儒学的关注与局限[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涂爱荣;;儒学在当代的文化价值及传播路径思考[J];媒体时代;2011年02期

10 秦锋祥;;儒学的发展前景与反思[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震云;马宗昌;;关于儒学经学国学的关联及其当代意义[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2 耿淑玲;伍成泉;;从《抱朴子外篇》看葛洪的世俗教育观[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解光宇;;论徽州文化的儒学物质(兼论区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关系)[A];02’中国北海《朱熹思想与以德治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高登智;;儒学远播云南[A];孔学研究(第二辑)[C];1995年

5 徐克谦;;儒学基本原理与当代民主政治[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马来平;;儒学必定成为促进科学发展的强大文化力量[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1:我国科技发展的文化基础[C];2007年

7 陈立;;古代越南儒学教育评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8 齐红深;;论贺钦的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陈治国;;两种“孝”观念:儒学的与基督教的[A];“哲学、宗教和科学:传统与现代的视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欧阳觉吾;;缅怀儒学正宗—朱文公[A];中国书院论坛[3][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博士 徐冰;儒学名家“落马”为何引发激烈辩论[N];北京科技报;2005年

2 李承贵;儒学当代开展的三个向度[N];光明日报;2005年

3 陈希 黄英;千古儒学第一藏[N];四川日报;2005年

4 刘岳兵;明治儒学的历史形态和理论特征[N];中华读书报;2005年

5 陈多旭;教化与工夫——解读儒学的一个独特视角[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记者 李强;第二届世界儒学大会开幕[N];济宁日报;2009年

7 记者 姜澎;上师大成立国际儒学院[N];文汇报;2009年

8 李彩娴;儒学:中国人立根的学问[N];北京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张树伟;2000多年了,儒学并未老去[N];中国教育报;2009年

10 本报实习生 胡子轩;当代儒学的转折与开新[N];中国文化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衷海燕;儒学传承与社会实践[D];厦门大学;2003年

2 刘岳兵;日本近代儒学思想研究(1868-1945)[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祝良文;初唐宫廷诗考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赫广霖;戏曲与儒学[D];山东大学;2005年

5 贺万里;鹤鸣九皋[D];南京艺术学院;2002年

6 王瑞平;明清时期云南的人口迁移与儒学在云南的传播[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7 任丽新;儒学与基督教:天人关系、神人关系及其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8 严春宝;新加坡儒家文化传承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许家鹏;“儒术独尊”与“霸王道杂之”[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刘萍萍;黄文焕《陶诗析义》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常晓洲;论魏晋玄学中“名教”与“自然”的关系[D];河南大学;2004年

2 杨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教育的儒学继承[D];河海大学;2004年

3 王赛艳;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刘小玲;从《儒林外史》看吴敬梓对儒学现状与命运的省思[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5 张运磊;《论语》“和”辨及“和谐管理思想”研究[D];青岛大学;2005年

6 贾微;梁启超儒学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5年

7 黄玉环;中国古代法医学发展史及相关文献研究[D];贵阳中医学院;2007年

8 步蕾英;《空青水碧斋文集》校注[D];广西大学;2005年

9 崔荣;试论林罗山的朱子学思想[D];延边大学;2006年

10 邱海燕;王安石与佛教关系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9429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9429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7a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