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时并州刺史部风俗考
发布时间:2017-09-29 17:37
本文关键词:两汉时并州刺史部风俗考
【摘要】: 两汉的并州刺史部位于汉王朝的北部边疆,东据太行,南通怀、孟,西薄于河,北边沙漠,形式完固,易守难攻,特有的地理位置,吸引着北方游牧部落和游牧民族蜂拥而至。在古代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来自不同地域的不同族群互相接触和交往,在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碰撞交融中,推进着民族的融合和社会的整合。多种异质文化长时间的相习相染,使该地区的风土人情呈现出以华风为主沾染胡俗、异于内地的多元风俗文化。 本文分三章来探讨汉代并州的风俗: 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综述前人对两汉时并州地区风俗的研究成果和本文选题的意义、论题的界定、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第二章概述并州两汉时的概况,从其地理位置、生态环境和人口这三个主要影响风俗的因素来要概括并州的特点,为下一章并州风俗的论述作了充分的铺垫。 第三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这一部分主要利用了大量出土的金石资料,主要有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汉墓壁画及古代岩画,结合历史史料来探究汉代并州的风俗。这一章又分成九个小节: 第一节主要简述风俗的地域性和移民对风俗的影响,主要突出汉代并州刺史部作为汉王朝的西、北部边陲,其风俗的地域特征及其明显,其次,两汉的并州刺史部作为汉王朝的一个经济开发新区,,因而,作为风俗的始作俑者和传承者的居民多为移民,这些移民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其对当地风俗的形成和改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节至第九节从八个方面分别论述了当时并州民间的养马骑射之风、尚武任侠之风、信神之风、隐逸之风、重孝之风、娱乐之风、体育习俗和节令风俗,并重点分析了这八种风俗在汉代并州流行的的原因和表现,突出并州作为民族斗争和融合的前沿阵地的特殊地理位置对当时民风的影响。 结论部分主要概述了汉代并州风俗的地域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两汉 并州 风俗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234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一章 绪论7-13
- 第一节 汉代并州刺史部风俗研究现状7-11
- 一、文献资料的论及7-8
- 二、利用金石资料的论述8-9
- 三、地域性的史料和论著9-10
- 四、分类探讨10-11
- 第二节 选题意义和研究方法11-13
- 一、选题的意义和价值11-12
- 二、论文的研究方法12-13
- 第二章 两汉并州刺史部概况13-21
- 第一节 汉代并州刺史部的地理位置13-16
- 一、地理方位13
- 二、所辖之郡13-16
- 第二节 汉代并州的生态环境16-19
- 一、气候条件16
- 二、植被概况16-17
- 三、经济状况17-19
- 第三节 两汉并州地区的居民19-21
- 一、汉人19
- 二、少数民族19-21
- 第三章 汉代并州刺史部的风俗概况21-70
- 第一节 风俗的地域性及移民对风俗的影响21-22
- 第二节 养马骑射之风22-31
- 一、养马之风22-28
- 二、骑射之风28-31
- 第三节 尚武任侠之风31-36
- 一、尚武之风31-34
- 二、任侠之风34-36
- 第四节 信神之风36-48
- 一、信巫之风36-37
- 二、神灵信仰37-48
- 第五节 隐逸之风48-49
- 第六节 重孝之风49-52
- 第七节 娱乐之风52-62
- 一、歌舞之风52-58
- 二、宴饮风俗58-62
- 第八节 体育习俗62-67
- 一、蹴鞠62-63
- 二、角抵63-64
- 三、手搏64-65
- 四、戏车65-66
- 五、投石拔距66
- 六、骑竹马66-67
- 第九节 节令风俗67-70
- 一、寒食节67-68
- 二、上巳节68-69
- 三、重阳节69-70
- 结论70-71
- 参考文献71-75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聂秀明;晋西与陕北汉画像石承传关系初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静;陕北汉画像石研究[D];延安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9433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943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