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朝科举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30 08:30
本文关键词:康熙朝科举制度研究
【摘要】: 科举考试制度,作为我国封建社会实行的一种分科考试、拔举人才的选士制度,它肇基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兴盛于明清,废于清末,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持续了近一千三百年。作为中国古代典章制度中的一大系统工程,科举制度到清代时趋于更加完善。康熙朝的科举制度主要沿用前制,但康熙皇帝精明睿智,精通中国文化,他尊崇理学,优待文人,重视科举,并进行了一些变革,具有不同于前朝的一些特点。随着考试制度的不断发展,考试中的舞弊之风亦愈演愈烈,面对层出不穷的科场舞弊案,此时的防弊制度在沿用前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备,对舞弊之风严加惩处,以保证各阶层读书人通过相对平等的考试跻身仕途从而确保了科举考试的客观性与公平竞争,促进了社会阶层的合理流动,进一步扩大和加强了政权基础,维护了社会稳定。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面对统一的题目,统一的作文程序,衡文标准就成为一个相当重要的中间环节,它直接反映了统治集团选拔何种统治人才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又引导着文风、士习等,而“理、法、辞、气”成为选文标准的落脚点,考官从“理、法、辞、气”四个方面来衡量科考文章优劣及登第高下,批语基本都是围绕“理、法、辞、气”而作。科举自产生以来,就与文学结下了密切的关系,从正统文学的角度看,科举制直接促进了唐诗的繁荣、宋散文的生辉等,康熙朝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对当时的文学也产生了多元化的,积极的或者消极的影响,从而影响了当时文学的发展。科举考试作为选官的中介,直接刺激了学校教育,为适应越来越多的读书应考之人的需求,朝廷建立了一定数量的官学以教授科举之学,同时也刺激了民间教育的繁荣。康熙二十六年(1687)规定满族使用汉文同汉族一体应试,使科举考试成为满族汉化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康熙朝 科举制度 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D691.3;K249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7
- 绪论7-12
- 第一节 选题原因、意义7-8
- 第二节 相关研究成果的学术回顾8-9
- 第三节 资料来源及本文的结构、主要难点9-12
- 第一章 康熙朝科举情况述论12-42
- 第一节 康熙朝之前的科举情况慨述12-15
- 第二节 康熙朝科举概述及特点15-28
- 第三节 其他科目28-33
- 第四节 当时的科场案及科举防弊制度33-42
- 第二章 康熙朝科举取士的衡文标准42-46
- 第一节 确定“理、法、辞、气”的衡文标准42-43
- 第二节 “理、法、辞、气”的基本含义43-46
- 第三章 康熙朝科举制度对文学的影响46-54
- 第一节 促成了八股、策论的兴盛46-47
- 第二节 繁荣和拓展了文学领域47-49
- 第三节 辞赋取士促进了辞赋研究和创作的发展49-50
- 第四节 造成文人士子心中挥之不去的科第情节50-51
- 第五节 阻碍了士子八股文以外的文学修养51-54
- 第四章 对教育和满族的文化发展形成影响54-59
- 第一节 对教育的影响54-57
- 第二节 对满族的文化发展形成重要影响57-59
- 结束语59-60
- 主要参考文献60-63
- 后记63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赵书萱;从清代史料笔记看盛清小说与科举[D];山东大学;2010年
2 李怀宗;科举用人制对我国公务员制度之启示[D];新疆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471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947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