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遗民群体的消失—现象背后的文化意义
本文关键词:明遗民群体的消失—现象背后的文化意义
更多相关文章: 遗民群体 语境 儒家道德 秩序重建 角色回归
【摘要】: 明遗民作为遗民史上最浓重的一页,引起了人们越来越深刻的思考。这一现象不仅因其出现在“天崩地解”的明清易代之际获得了政治上的意义,更由于其对时下价值判断的干预而显示了其穿越时空的巨大能量。明遗民的意义,不仅存在于当时,也影响着当下。它的背后,蕴涵着深刻的文化价值。 本文试图以整体的、历时性的视角来审视明遗民群体,通过将他们放置在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背景下进行考察,从而尽力挖掘出这一群体消失背后深层次的文化意义。 明清易代的时代背景造就了遗民群体,但同时也限制了“遗民社会”的各个方面。明遗民社会得以存在的主要“资本”在于:明清战争的持续,为遗民的早期活动提供了现实条件;入关未久的清廷对思想文化渗透的不彻底,为遗民人生留出了思想上的空间;现实的风云变幻以及士人的传统、想象力为遗民提供了多样的生存方式;对汉族“道统”文化权力紧握在手的自信又给遗民以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撑。 但所有这些因素并非一成不变。遗民社会从产生之时起,无论是从外在的环境变化,还是从内在的理路发展,两方面都存在着颠覆其自身可能性和合理性的隐忧。 从外部环境来看,明清战争并非势均力敌,而是呈现出强弱分明的态势,这种力量变化的对比越到后来便越明显。同时,随着在政治军事斗争中的不断胜利,清廷也更加明确了统治思路,对思想文化的控制也日趋严密,这大大压缩了明遗民的生存空间和话语空间。严峻的政治空气对遗民社会的延续构成了严重威胁。 从内部思想来讲,遗民社会具有先天的缺陷。承续“道统”的信念,本是遗民最为根本的思想基础,但历经顺治、康熙两朝,当亡国的悲痛已随时间的流逝而渐渐淡去,当满清皇权通过权力的运作而攫取了“话语霸权”,帝王的“治统”兼并了“道统”,这时,遗民所赖以存在的激烈民族意识便陷入了相当尴尬的境地。遗民群体的精神根基发生了严重的动摇。无论是外部的压迫,还是内在的疑虑,实则都是在社会秩序重建这个大背景下展开的。 明清易代的最终完成、社会秩序的重新整合,不仅存在于政治军事层面,更表现在思想文化层面。满清从一个异族征服者的角色,逐渐转化为“奉天承运”的合法政权,这一过程也就是明遗民群体消失的动态背景。 在这一过程中,遗民群体逐渐失去了其赖以延续的所有重要“资源”,而遗民作为“士”的本质特点则日渐凸现出来,最终,士大夫的责任从维护“夷夏大防”转向了建设道德秩序,“遗民”的界限模糊了,而社会的正常秩序却清晰起来。明遗民群体的消失,与秩序重建同步,同时也是“遗民意识”回归儒家道德体系的过程。
【关键词】:遗民群体 语境 儒家道德 秩序重建 角色回归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K249
【目录】:
- 内容提要2-4
- 引言明遗民群体的消褪与清初社会秩序的重建4-8
- 第一章 明遗民的生存空间与归宿8-22
- 第一节“天崩地解”中的罅隙8-14
- 第二节 “顽民”的悲壮与无奈14-22
- 第二章 明遗民的选择及其文化意义22-34
- 第一节 作为个案考察的黄宗羲22-29
- 第二节 明遗民的转变与“三藩之乱”的冲击29-34
- 第三章 大语境的变迁与儒者的担当34-51
- 第一节 遗民社会的“先天不足”34-39
- 第二节 遗民生存方式的“模糊化”39-45
- 第三节 明清之际语境的转化与“英雄道德观”的抛弃45-51
- 结语 社会秩序的重建与士大夫角色的回归51-54
- 参考文献54-57
- 后记57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中明;姚鼐的妇女观和他笔下的妇女形象[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2 任丙强;家庭与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对马克斯·韦伯观点的阐释[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3 程曦,周专政;试论戴名世的“文章之道”[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4 赵庆元,赵春燕;钱澄之《田间诗集》评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5 王瑞庆;;明清江南的士女结社[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6 刘守芬,王洪波,姜涛,陈新旺;对中国古代廉政法律制度的历史考察[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7 朱丽霞,罗时进;松江宋氏家族与几社之关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8 王思怀;;于谦之死与景泰年间中央权力的再分配[J];北方论丛;2006年03期
9 陈洪捷;取士:科举制度的观念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3期
10 李强;大学理念再思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鹏飞;;浪漫主义书风的绝响——傅山书法之意义[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2 蔡莹涓;;浅析儒释道精神对梁章钜诗歌创作的影响[A];福建省诗词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暨福建诗词(第十七集)[C];2007年
3 刘丹;;喻嘉言的早期生活历程对其医学思想的影响[A];全国第二届喻嘉言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姚蓉;;略论明清易代之际“弃诸生”现象[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5 俞荣根;;黄宗羲的“治法”思想再研究[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朱义禄;;论黄宗羲与全祖望的“遗民”观——兼论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任俊华;李朝辉;;黄宗羲与霍布斯的人性论之比较[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赵馥洁;;论全祖望的关学观[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黄爱平;;略论全祖望对黄宗羲学行的表彰与传承[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林乐昌;;王阳明的讲学生涯和社会教化使命[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建华;明代官冗与官缺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2 穆渭生;唐代关内道军事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3 张缨;信任、契约及其规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傅阳华;明遗民画家若干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5 朱海燕;明清易代与话本小说的变迁[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6 霍伟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
7 唐宏强;国家与社会:传统东方法律的运动机理[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8 曹世敏;道德教育文化引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9 黄黎星;《易》学与中国传统文艺观[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10 张文利;理禅融会与宋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蕴华;试论李渔的小说创作[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陈兴玛;权力的集中与制约[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3 王晓顺;龚鼎孳贰臣心态与诗歌创作研究[D];暨南大学;2001年
4 徐茂雯;陈子龙诗学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5 邵传永;谢榛论[D];苏州大学;2001年
6 颜建良;论公路行政执法体制改革[D];苏州大学;2001年
7 刘潇;论我国乡村土地立法与制度变革[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8 张青;论汤显祖诗歌的主情特色[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9 张爱波;论归有光的抒情散文[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10 华伟丽;试论明末清初传奇中的风情喜剧[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9474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947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