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儿童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30 12:17
本文关键词:魏晋儿童研究
【摘要】: 东汉中期以来政局动荡,统治者忙于争权夺势,暂时放松了对民众的思想控制,各家思想趁机取得长足发展。以儒家和道家思想为主体整合的基础上产生的玄学成为魏晋时期的主流思潮,清谈成为士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魏晋也成为中国文化转型的一个关键时期。独特的历史环境也为儿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涌现出一批出色的儿童。 魏晋时期儿童生养方面基本沿袭前代。重视家族香火的延续,为求得子孙,常常进行一些祈子活动,因此祈子之风盛行。较之前代,在祈子对象、方式上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有些反映了魏晋的时代特色,如向观音祈子,当是佛教此时取得较大发展的产物。古人很注重门第出身,在九品中正制度影响下,魏晋尤甚。子孙培养是维护门第的重要手段,,因此魏晋特别重视子孙的教育。妇人妊娠就行胎教之法,儿童成长成为家庭关注的重心。婴儿出生后,在母亲或乳母的哺育下成长,母亲和乳母负责儿童身体的发展,父祖在婴儿成长的道路上则扮演着逐步接纳其进入社会的角色,负责儿童知识、素质的培养。古时,由于主观和客观各方面的原因,儿童早夭现象普遍,魏晋时期婴儿的医疗保健较之前代取得一定发展,对儿童病症有些新的认识。由于重视香火延续,古人又常常为早夭儿童立嗣,在皇室已经成为定例。 教育是儿童成才的关键,魏晋涌现诸多的早慧儿童正是教育的结晶。较之前代,魏晋教育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内容方面,注重传统儒典教育的同时,渐染玄风,儒玄并重的教育风气塑造了儒玄兼修的魏晋儿童。教育方式最值得提倡,注重身教、注重鼓励、注重生活实践、注重人格塑造、互动式教学。由于官学相对落后,家庭教育成为教育的重心。家庭教育一方面注重儒典教育、玄风熏陶,另一方面还形成具有家学特色的教育内容,如书法、文学等。特色的教育内容和适当的教育方式塑造魏晋儿童长于思考、雅善言谈、沉着冷毅的群体素质。 儿童热爱游戏,游戏是儿童生活的本身,儿童的游戏不能仅视为单纯的游戏,他们从各种游戏里得到乐趣,同时又在好奇心、求知欲的促使下产生许多疑问,求得解答就是其学习的方式。儿童心理学者认为游戏对儿童的智力、创造性、社会性、情绪发展以及体能方面都产生深远影响。儿童在游戏中了解与人相处的社会规则,锻炼心理素质,学习生活技能。 魏晋儿童的游戏方式很多,有较成人化的,也有儿童特有的。游戏展示出其特有的心理特征、情绪特征,体现其人生理想、价值取向。同时儿童游戏也揭示出社会风貌,魏晋多战乱,儿童好为战阵、骑射游戏就是社会环境影响的表现。 儿童属于社会,社会环境影响儿童的成长,家庭是社会和儿童之间的桥梁,社会通过家庭媒介影响儿童的发展。魏晋家庭特别注重儿童的培养,视儿童为家庭的未来和希望,实质上折射出魏晋社会尤其重视门第的社会风貌。 法律、宗教等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构成的重要因素。探讨法律、宗教等社会形态与儿童的关系,可揭示儿童的社会地位和存在状态。魏晋时法律多因袭前代,与儿童相关条文无太多变化,但其改动也体现了儿童法律地位的提高。宗教在魏晋时取得较大发展,宗教与人们生活密切联系,儿童与宗教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童谣是儿童生活的一部分,从童谣的内容看,其具有明显的社会属性,考察童谣的产生、童谣的特征、不同阶层对待童谣的态度,可揭示儿童、童谣、社会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魏晋 儿童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235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9
- 绪论9-13
- 一、研究目的9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9-10
- 三、学术史回顾10-11
- 四、研究方法及意义11-13
- 第一章 生养13-24
- 一、祈子13-14
- 二、妊娠与胎教14-17
- 三、出生与命名17-20
- 四、乳母与抚养20-22
- 五、早夭与继嗣22-24
- 第二章 教育24-41
- 一、家庭教育24-28
- 二、儒典教育28-31
- 三、玄风熏陶31-34
- 四、教育的成果——儿童的群体表现34-41
- 第三章 娱乐41-48
- 一、樗蒲41-42
- 二、围棋42-43
- 三、竹马43-44
- 四、禽斗44-45
- 五、斗族等游戏45-48
- 第四章 儿童与社会48-66
- 一、儿童与家庭48-51
- 二、儿童与法律51-55
- 三、儿童与宗教55-60
- 四、童谣60-66
- 结语66-71
- 致谢71-7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7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程利,李广;注重家庭环境因素 培养健康的儿童心理[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03期
2 桑标,席居哲;家庭生态系统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影响机制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年01期
3 齐慧源;芝兰玉树生阶庭——《世说新语》中神童现象与魏晋家庭教育论略[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本文编号:9481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948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