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耶稣会士在韶州的活动

发布时间:2017-10-01 01:24

  本文关键词:明末耶稣会士在韶州的活动


  更多相关文章: 耶稣会士 利玛窦 韶州 中国士大夫


【摘要】: 韶州地处交通要道,是明末耶稣会士的第二据点。从1589年利玛窦离开肇庆到韶州开辟新据点,到1617年被迫撤离韶州最后的南雄县,其间历时28年。韶州传教阶段是耶稣会士“适应性”传教策略得到初步实施并进一步发展时期,利玛窦以后的一套比较完整且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传教理论其实在韶州时已见雏形。耶稣会士在韶州的传教,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对于以后的传教工作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但是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耶稣会士在韶州的传教活动的研究状况却仅仅止于对其它专题探讨时所做的附带性研究。其研究成果同其它传教据点比较也相对不足。本文的主旨则在于利用各种中外文材料,对明末耶稣会士在韶州的传教活动进行详细探讨,以期弥补当前研究之不足。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一、耶稣会与利玛窦在肇庆的传教;二、利玛窦在韶州的传教;三、韶州与澳门;四、韶州耶稣会士与中国士大夫;五、耶稣会士传教时引起的冲突及韶州据点的丧失;六、结论。总结传教士在韶州的传教情况。
【关键词】:耶稣会士 利玛窦 韶州 中国士大夫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K248
【目录】:
  • 目录4-5
  • 中文摘要5-8
  • 前言 学术界的回顾8-11
  • 第一章 耶稣会入华与利玛窦在肇庆传教11-28
  • 第一节 耶稣会的产生及特征11-14
  • 第二节 耶稣会士入华14-17
  • 第三节 利玛窦入华17-23
  • 第四节 利玛窦等人在肇庆传教的成功与失败23-28
  • 第二章 利玛窦在韶州的传教28-39
  • 第一节 利玛窦在韶州的传教政策28-35
  • 第二节 其它耶稣会士在韶州35-39
  • 第三章 韶州与澳门39-48
  • 第一节 澳门传教基地的形成39-41
  • 第二节 韶州传教士对澳门的依赖41-48
  • 第四章 韶州耶稣会士与中国士大夫48-53
  • 第一节 瞿太素与“泰西儒士”48-50
  • 第二节 汤显祖与“泰西儒士”50-53
  • 第五章 耶稣会士传教时引起的冲突及韶州据点的丧失53-64
  • 第一节 耶稣会士同韶州民众的冲突53-56
  • 第二节 耶稣会士同韶州当地佛教徒的矛盾56-60
  • 第三节 韶州传教据点的丧失60-64
  • 结论64-67
  • 参考文献67-71
  • 后记71-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源;;耶稣会士宗教文学书籍的刊行和对传道的作用——以艾儒略为例[J];海交史研究;2006年02期

2 黄凡;;清前期耶稣会士的活动与影响[J];经营管理者;2011年13期

3 梁志生;;晚明宦官专政与耶稣会士的态度[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4期

4 彭小瑜;;“爱天主之效,莫诚乎爱人”——全球史语境中的近代早期耶稣会[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5 王屹;王莹;;乾隆御制釉上彩母子图的文化解读[J];中国陶瓷;2011年06期

6 欧阳哲生;;十七世纪西方耶稣会士眼中的北京——以利玛窦、安文思、李明为中心的讨论[J];历史研究;2011年03期

7 阎国栋;;18世纪俄国中国知识的欧洲来源[J];国外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8 王超杰;;利玛窦在粤涉诉的法社会学分析[J];肇庆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9 许远贤;;试论韶州特色文化与旅游开发[J];韶关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10 王学明;田丽琴;;利玛窦来华原因刍议[J];中国教师;2011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静寰;;耶稣会教育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2 黄佳;;詹森派视野中的“利玛窦规矩”——以《耶稣会士的实用伦理学》第二卷为中心[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李晟文;;1918~1955年加拿大法裔耶稣会士在徐州传教过程初探[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4 耿f;;从方济各·沙勿略客死上川到耶稣会士大举入华[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4辑——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08年

5 张西平;;来华耶稣会士与欧洲汉学的兴起——简论卜弥格与基歇尔《中国图说》的关系(摘要)[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增编)[C];2006年

6 康志杰;;西域之逸民 中国之高士——评欧洲奇人毕方济[A];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7 邹小站;;略论明清间中国人对西学的迎拒[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8 周萍萍;;常熟传道员何世贞及其《崇正必辩》[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9 吴伯娅;;耶稣会士白晋对《易经》的研究[A];中西初识二编——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10 张西平;;儒学在欧洲的早期传播初探[A];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志辉 李迅;人杰地灵古韶州[N];韶关日报;2008年

2 康志杰;满箧清光应照眼[N];中华读书报;2003年

3 章可;借你的眼,看到另一个我[N];东方早报;2010年

4 周振鹤;《中国来信》:一本特殊的译著[N];文汇报;2003年

5 周振鹤;《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中日译本略比[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6 沈大力;太阳王与康熙大帝[N];中华读书报;2004年

7 张国刚;16至18世纪西方认识中国的历程[N];学习时报;2008年

8 早报记者 石剑峰 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 李天纲 中国社科院宗教所所长 卓新平 菲利普·米尼尼;他对文明对比的成果至今都未能超越[N];东方早报;2010年

9 毕延河;康熙的文化宿命[N];扬州日报;2006年

10 赵晓阳;南堂风雨400年[N];中国民族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殿红;清初耶稣会士在江南的传教活动[D];暨南大学;2006年

2 周燕;法国耶稣会士兼“国王数学家”李明及其《中国近事报道》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3 刘小珊;明中后期中日葡外交使者陆若汉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4 宾静;清代禁教时期华籍天主教徒的传教活动研究(1721—1846)[D];暨南大学;2007年

5 高蓓;“土山湾孤儿院美术工场”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

6 林中泽;晚明中西性伦理的相遇[D];中山大学;2001年

7 陈辉;论早期东亚与欧洲的语言接触[D];浙江大学;2006年

8 赵岩;明清西洋风绘画研究(1579-1840)[D];东南大学;2006年

9 刘亚轩;清初来华传教士马国贤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10 倪文君;西方人“塑造”的广州景观(1517-1840)[D];复旦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芳;明末耶稣会士在韶州的活动[D];暨南大学;2003年

2 关俊雄;耶稣会东亚系统中澳门圣保禄教堂的建立[D];南京大学;2011年

3 陈鑫磊;鼎革之变中朱明政权与耶稣会士的军事政治合作[D];宁波大学;2011年

4 苏新红;晚明士大夫对耶稣会士交往态度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骆安生;高一志在明末中国的传教活动与文化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6 阎铭;明清士大夫与耶稣会士译著[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冯晶;明清之际耶稣会士对中国教育影响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林俊敏;关于明末对天主教批判与反批判的几点认识[D];暨南大学;2008年

9 楚怡俊;从明清间耶稣会士著作看他们对佛教的反应[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蔡明晶;网络环境下明清耶稣会士研究之探索[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9515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9515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21a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