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视野下的契丹游牧生活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2 02:37
本文关键词:考古学视野下的契丹游牧生活研究
【摘要】:契丹是我国北方一支古老的少数民族,自四世纪起,活跃于中国的北方草原,一直以游牧作为其主要的生计方式。本文依据已发表的辽墓中的游牧壁画和相关遗物,再结合历史学、民俗学等材料,从畜产构成、契丹人的“帐”与“车”、游牧方式和营地以及游牧生活中的常用器具四方面,对契丹人的游牧生活进行分析探究。 畜产构成方面,契丹人的畜养对象主要是马、牛、羊和骆驼,从游牧壁画和出土的马具、牛鞍等遗物中提供的信息,尝试分析了不同牲畜的社会分工、牧养比例以及种属类别。 契丹人的“帐”、“车”方面,结合文献和民俗学材料,对辽墓壁画中所见的“帐”、“车”形象进行解读。并按照形制差异将契丹毡帐划分为馒头式、穹顶直壁式和叠顶式三种类型;将契丹的车划分为筒篷车、轿形车、附加凉棚车、箱形车和帐形车五种类型。 游牧方式和营地方面,根据文献中对契丹皇室贵族“四时捺钵”的记载,再结合近代蒙古族的游牧经验,将契丹人的游牧方式分为四季移牧和两地轮牧两种;并根据壁画中营地周围的环境,分析不同季节的游牧营地在选址条件上的注意事项。 游牧生活中的常用器具方面,,根据辽代遗址和墓葬中出土的遗物,重点介绍了和契丹游牧生活息息相关的盘口u、鸡冠壶、扁壶和鸡腿瓶等器物。梳理其在辽地的出土情况,并从这些器物的形制渊源和造型特点上分析它们的游牧因素以及对游牧生活的适应性。
【关键词】:契丹 游牧 生计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246.1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绪论8-10
- (一) 研究缘起8-9
- (二) 研究简史9-10
- 第二章 契丹人的畜产构成10-20
- (一) 契丹人的马10-14
- (二) 契丹人的牛14-16
- (三) 契丹人的羊16-18
- (四) 契丹人的骆驼18-20
- 第三章 契丹人的帐与车20-30
- (一) 契丹人的毡帐20-27
- 1、 辽代壁画和墓葬中所见的毡帐20-22
- 2、 契丹毡帐的形制22-23
- 3、 契丹毡帐的结构23-25
- 4、 毡帐在游牧生活中的适应性25-27
- (二) 契丹人的车27-30
- 第四章 契丹人的游牧方式和营地30-42
- (一) 契丹社会中的牧地分布30-31
- (二) 游牧视角下的斡鲁朵及四时捺钵31-34
- 1、 斡鲁朵及捺钵制度与契丹游牧生活的关系31-33
- 2、 辽代的四时捺钵33-34
- (三) 契丹人的移牧模式34-36
- 1、 四季移牧模式34-35
- 2、 两地轮牧模式35-36
- (四) 契丹人游牧营地的选址36-38
- 1、 夏秋营地36-37
- 2、 冬春营地37-38
- 3、 驻牧期间的短距离迁移38
- (五) 契丹人的牧养技术38-42
- 1、 契丹人组织和管理牲畜的方法38-40
- 2、 契丹人的牧养经验40-42
- 第五章 契丹人游牧生活中的常用器具42-51
- (一) 穿带瓶42-45
- (二) 鸡冠壶45-47
- (三) 扁壶47-49
- (四) 鸡腿瓶49-51
- 结语51-53
- 参考文献53-54
- 附图54-60
- 后记6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项春松;内蒙古翁牛特旗辽代广德公墓[J];北方文物;1989年04期
2 ;辽宁朝阳木头城子辽代壁画墓[J];北方文物;1995年02期
3 席岫峰;;略论辽代契丹人“畜牧”“畋渔”生活方式及社会功能[J];东北师大学报;1993年02期
4 肖爱民;;辽朝契丹人牧养牲畜技术探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韩荣;吴文苑;;辽金时期游牧、渔猎民族陶瓷饮具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冯永谦;;辽宁省建平、新民的三座辽墓[J];考古;1960年02期
7 ;黑龙江肇东县八里城清理简报[J];考古;1960年02期
8 温丽和;;辽宁法库县叶茂台辽肖义墓[J];考古;1989年04期
9 张喜荣;;辽宁鞍山市羊耳峪辽代画像石墓[J];考古;1993年03期
10 冯恩学;;辽墓壁画所见马的类型[J];考古;1999年06期
本文编号:9571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957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