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在华天主教士研习汉语研究
本文关键词:明清之际在华天主教士研习汉语研究
【摘要】: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往关系中曾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的时期,比较积极的反应体现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对中西方政治、经济及文化各方面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这一切的联系者恰是怀揣“拯救上帝羔羊”梦想的传教士。基于各方之间认知上的差异,在尽量避免剧烈冲突和碰撞的情况下,,传教士们遵循着既定的“文化传教”和“适应政策”的传教方针。在“适应政策”的指导下,明清之际来华的传教士基本任务之一就是学习汉语,而面对一个对基督教的信仰不以为意的民族,要想实现归化,没有一定汉语基础是难以达到的。传教士的目的、传教方式、传教策略、发展状况和影响都可以从中得到反映。本文试图以传教士研习汉语为中心,将研究的对象扩展到天主教的其他修会,以时间为经,修会为纬,对明清之际在华传教士研习汉语这一专题作一个更广泛、具体的回顾与分析。鉴于学术界对明清之际的界定众说纷纭,本文将这一历史时期锁定为以万历年间西洋传教士入华始,以乾隆中叶实行新的闭关锁国政策止。
【关键词】:明清之际 在华天主教士 研习汉语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K248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6
- 前言6-10
- 第一章 研习汉语10-33
- 第一节 研习缘起10-17
- 第二节 汉语认知17-21
- 第三节 研习方式21-26
- 第四节 研习地点26-33
- 第二章 制约与成就33-45
- 第一节 制约因素33-41
- 第二节 突出成就41-45
- 第三章 泽惠绵长45-59
- 第一节 泽及当时45-49
- 第二节 惠及后世49-59
- 结语59-61
- 参考文献61-64
- 后记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建新;;从屈翁山农事诗看明清之际广东农业生产情况[J];岭南文史;1987年01期
2 周建江;;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创作的心理渊源[J];许昌学院学报;1990年03期
3 暴鸿昌;明季清初遗民逃禅现象论析[J];江汉论坛;1992年03期
4 钟跃英;;明清之际对“气韵生动”含义的确定与中国绘画笔墨技法标准的规范(续)[J];美苑;1992年02期
5 降大任;;论明清之际的文学环境和三大家散文成就[J];晋阳学刊;1992年04期
6 肖巍;非“体制化”:明清之际科学之误[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7 王小舒;明清之际文学研究的新创获[J];文学遗产;1998年02期
8 肖永明;论明清之际思想家对封建纲常的批判[J];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06期
9 庞天佑;论明清之际三大学者治学经世致用的特点[J];史学月刊;1999年04期
10 陈延庆;明清之际的人性论及其启蒙意义[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春声;;身份认定与籍贯问题——以明清之际金门及邻近海域“海盗”的研究为中心[A];社会史研究之一——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C];2009年
2 许苏民;;明清之际中国哲学的突破[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毕诚;;明清之际实学教育思潮对理学教育的改造[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王元春;;中西文化交流中中国学者对待实验的态度——以揭暄《璇玑遗述》中的实验为例[A];庆祝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创刊20周年文集[C];2004年
5 王杰;;明清之际的经世实学思潮与社会批判思潮——以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群体为例[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王杰;;第十五章 明清之际的经世实学思潮[A];实学文化与当代思潮[C];2002年
7 张侃;李雪华;;明清之际福建客家经济发展与经济观念:以李世熊的《钱神志》为中心[A];客家文化研究(下)[C];2004年
8 苏启敏;;明清之际实学的课程知识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9 范同寿;;明清之际的贵州经济发展与历史启示[A];开发中的崛起——纪念贵州建省590周年学术讨论会文集[C];2004年
10 曹峰祥;万芳;;从“四元行”之辩看明清之际的中西医学融汇[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中医医史文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萃[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铮;赵园的新变化[N];东方早报;2010年
2 肖巍;“为政治而做学问”[N];学习时报;2009年
3 顾钧;明清之际传教士的“格义儒学”[N];中华读书报;2007年
4 任丽波;傅山“杂割头脑”的背后[N];太原日报;2007年
5 魏宗禹;《傅山纪念文集》序[N];太原日报;2007年
6 孙小礼;丰富和美化了西方人的生活[N];学习时报;2006年
7 李学勤;侯外庐与明清之际学术思想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8 宫春科;要有辨识新事物的能力[N];学习时报;2010年
9 张鸣;官商之间:会馆里演出的历史活剧[N];北京日报;2007年
10 孙小礼;掀起了18世纪欧洲的“中国热”、“孔子热”[N];学习时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华;近代观念之先声[D];苏州大学;2011年
2 黄金元;明清之际济南府望族与诗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金环;论吴伟业的“诗史”观[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4 陈雪军;明清之际嘉兴梅里词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王文荣;明清江南文人结社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6 蔡静平;明清之际汾湖叶氏文学世家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姬忠勋;明清之际时事小说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8 张见;传教士影响下明清人物画风之嬗变[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9 张亭立;陈子龙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荆晓燕;明清之际中日贸易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应云;明清之际在华天主教士研习汉语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2 赵瑞军;易堂九子与清初学风[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3 张连文;论明清之际大同地区卫所职能的转变[D];山西大学;2008年
4 王景林;明清启蒙思想家经世致用教育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李江杰;明清之际时事剧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方旭峰;明清之际浙江禅宗寺院地理分布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7 李慎;明清之际西洋眼镜在中国的传播[D];暨南大学;2007年
8 胡婷;明清之际浙东人士与西学[D];浙江大学;2008年
9 孟玉会;明清之际与近代反教言论之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10 冯军;性别神话的构想[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9590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959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