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珊朝波斯与唐朝和大食政治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2 11:09
本文关键词:萨珊朝波斯与唐朝和大食政治关系研究
【摘要】: 本文主要以萨珊朝波斯后期及灭亡之后的历史发展为线索,研究、探讨公元610年至750年之间萨珊朝波斯、大食、唐朝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及其根源,试图通过对三方政治关系的研究,找出其特点与规律。波斯、大食、唐朝作为亚洲大陆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它们对在中亚的冲突和交流不仅对各自的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影响到了整个亚洲大陆的政治发展走向。 导言阐述了选取这一课题的意义、研究的主旨,回顾了在萨珊朝波斯、大食、唐朝政治关系研究这一领域的学术发展历史,对各位学者所持的观点、所使用的材料及研究方法等做出了评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研究视角、依据的材料、基本理论框架,主要内容以及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首先论述了萨珊波斯在胡斯洛二世时期(公元610—632年在位)国力由强盛转而急速衰落的原因。在此期间,萨珊王朝与阿拉伯各部落保持相对和平的状态,萨珊与隋、唐两朝因为要共同对付突厥而走到一起,而大食与唐朝的联系却几乎没有。 第二章叙述了萨珊王朝末帝伊嗣俟时期(公元632—651年在位)波斯抵抗大食征服者的斗争,在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波斯逐渐走向了灭亡。波斯为了挽回不利于己的局面,派遣使节频频向唐朝求援。在这个时期,大食为了告知萨珊王朝灭亡的消息,同时也为了探听唐朝的虚实及其中亚政策,也向唐朝派出了使者。 第三章介绍了公元651—677年,萨珊复国力量在卑路斯的带领下与大食在波斯原东部边界的争夺,因为大食内乱的平定,波斯对大食的斗争从前期较好的形势转向了后期的危急。在这个部分中,笔者提出唐朝在对待波斯援助要求的态度上发生了重大转变,并分析了原因。大食则看到与唐朝的外交往来没有任何效果,便暂时放弃了出使通唐。 第四章阐述了公元678-707年,泥涅师主要依靠唐朝的支持,到达了中亚地区,继续领导波斯的复国运动。这段时期以屈底波出任呼罗珊总督为界,也分成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波斯复国力量在河中地区的势力得到了扩张,他们依靠唐朝及岭外中亚诸国的支持,掀起了复国运动的第二次高潮。后期则由于大食的强大攻势,波斯复国力量利用大食的国内斗争取得的局部胜利最终也不可避免地走向全面失败。大食与唐则由于在河中地区的利益冲突,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 第五章论述了公元707年至750年左右,波斯复国力量在勃善活的领导下与大食进行着最后的斗争。虽然与唐还存在联系,但由于波斯复国力量的实力更加地弱小,他们在三方的政治交往中已经不在处于中心地位了,唐朝对其的援助力度不像前期那么大了,而改为主要支持突骑施与大食抗衡。大食则为了分化唐朝与突骑施的关系,频繁地遣使通唐。 第六章分析了萨珊朝波斯、大食、唐朝三方在角逐河中地区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政治关系的特点,并通过三方的交往提炼出古代国家之间交往的一些规律。笔者认为,三国的政治关系可以归纳为三个主要特征:依附友好关系,波斯(包括河中地区诸国)与唐朝就是这种关系;对立战争关系,波斯(包括河中地区诸国)与大食就是这种关系;角逐冲突关系,大食与唐就是这种关系。
【关键词】:萨珊王朝 波斯 大食 唐朝 政治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373.31;K242
【目录】:
- 内容摘要2-4
- Abstract4-7
- 绪论7-21
- (一)与选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综述7-16
- (二)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16-18
- (三)本文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研究途径与方法18-21
- 一 胡斯洛二世时期的国内政局和三方政治关系21-26
- (一)胡斯洛二世时期的国内政局21-22
- (二)胡斯洛二世时期三方的政治关系22-26
- 二 伊嗣俟时期大食对萨珊王朝波斯的征服及波斯、大食与唐朝的政治关系26-30
- (一)大食对萨珊王朝波斯的征服26-27
- (二)波斯、大食与唐朝的政治关系27-30
- 三 卑路斯时期波斯、大食与唐朝的政治关系30-36
- (一)第一阶段:波斯王裔获得吐火罗、唐朝的支持,复国运动兴起30-33
- (二)第二阶段:卑路斯封王和大食反攻33-36
- 四 泥涅师时期波斯、大食与唐朝的政治关系36-40
- (一)"大食安抚使"与泥涅师入吐火罗36-38
- (二)大食在中亚的扩张高潮及泥涅师的东奔入唐38-40
- 五 勃善活时期波斯、大食与唐朝的政治关系40-52
- (一)屈底波的遣使入唐40-42
- (二)唐朝联合突骑施抗击大食及三方的政治交往42-49
- (三)波斯与唐朝、白衣大食与唐朝最后的政治交往49-52
- 六 萨珊王朝波斯、大食、唐朝三方政治关系的一般特征及规律52-59
- (一)三方政治关系的一般特征52-56
- (二)从三方的政治关系看国家之间交往的规律56-59
- 主要参考文献59-64
- 后记64-6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65-6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小甫;论安西四镇焉耆与碎叶的交替[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6期
2 姜伯勤;敦煌与波斯[J];敦煌研究;1990年03期
3 张兴胜;唐朝与突骑施攻战原因探微[J];西北史地;1999年04期
4 梁旺兵;阿拉伯(大食)征服中亚的历史阶段探析[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5 杨作山;吐蕃与大食关系刍议[J];回族研究;2000年03期
6 周谷城;;萨珊朝波斯[J];历史教学;1956年10期
7 杨铭;吐蕃经略西北的历史作用[J];民族研究;1997年01期
8 马超;;论恒逻斯战争及影响[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S1期
9 马建春;唐朝与大食的海上交通[J];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10 杨铭;8~16世纪阿拉伯波斯文献中的西藏[J];西北民族研究;1996年02期
,本文编号:9592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959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