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回回人研究三题

发布时间:2017-10-03 09:17

  本文关键词:元代回回人研究三题


  更多相关文章: 元代回回人 中国化 杭州回回人 汉化问题


【摘要】: 本文分三部分:元代回回人的来华及中国化、元代杭州的回回人、回回人汉化问题再考察。点面结合地对元代回回人的概况作一个介绍,并针对回回人的汉化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从公元7世纪开始,阿拉伯穆斯林就沿着海陆交通线到达中国,进行贸易或旅行,传播伊斯兰教。唐、宋、元三代,是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的主要时期。元代前期回回人大量东迁,广泛地分布于全国,几乎在各地都兴建了礼拜寺。这些来自西域的穆斯林坚持伊斯兰教信仰、婚姻丧葬习俗而不善变,各种教派之间也互有矛盾。元代回回人的宗教信仰是很虔诚的,这代表回回人的大多数。只有了解了大环境才能为下面分析伊斯兰教的中国化问题作好铺垫。汉人对伊斯兰教的认识可以从其对伊斯兰教和穆斯林名称的记载以及对礼拜寺的称呼中看清。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清真”一词的语源,关键要弄清此词何时被用来作为伊斯兰的代称。元至正八年河北定州《重建礼拜寺记》是一通伪碑,起码有后代改动的痕迹。很多学者根据此碑来说明元代汉人对伊斯兰教的“解读”,证明元代汉人已经开始用儒家思想来解说伊斯兰教,笔者认为这种考察是不恰当的。关于伊斯兰教的中国化问题,本文认为其实应从教理教义上去寻找。包括回回人自身用儒家思想来解释伊斯兰教、教徒礼拜过程中对伊斯兰教的中国化改造,甚至后来门宦制度的出现等等。这些与回回人在生活习俗等方面的汉化是完全不同的,因此,不能称为伊斯兰教的中国化。讲过了全体回回人的中国化问题,接下来以元代的杭州作为重点进行讲解。杭州是江浙行省的省会,回回人众多,有必要对此作一挖掘。本文讲清了元代杭州的建置沿革并推测出了回回人户口数。对元代来杭州的穆斯林人物以及伊斯兰教寺院的修建也作了介绍。最后讲在杭州为官的回回人物,,略述其生平事迹。如哈八石、舍剌甫丁、道吾三人死后均葬杭州聚景园。地方志中也存有在江浙行省为官的回回人,其中有在杭州者。元代杭州回回人不在少数,但是记载并不多,我们仅可凭有限的资料去推测当时的情况。 下面是对元代回回人汉化问题所作的再考察。陈垣先生《元西域人华化考》由于时代的原因,给大家带来不少误解,以为回回人大体上都已经汉化,事实上并非如此。通过对元代回回人生存大环境的考察可以看出,来华回回人大都自成聚集,与汉人有隔膜,而汉人对回回人的态度也并不佳。由以上分析可见对元代回回人的大环境不了解就会对汉化定位失当,导致对回族形成等等问题理解失误。笔者认为回回人的汉化只是少数。原因有三点:(1)远离群体;(2)、母家熏陶;(3)、科举推动。汉人著述中的回回人往往与元代真实的回回人有出入。汉文的资料多出自汉族士人之手,他们对牙老瓦赤、阿合马、倒剌沙等等回回人的政治策略存在着抵制情绪,因此描述起来大多用语尖刻,过多不实之处。另外,汉文碑刻大多出自汉人之手,从中可见汉人对伊斯兰教的认识十分有限。另一方面,他们对汉化改姓取字的回回人又大加赞扬,这可于各种“字说”及“定姓碑文”之中得到证明。可能是他们在用汉文化吸引色目人的过程中得到一种心灵上的慰藉吧。最后,笔者对回族形成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元代的回回人在整体上并未汉化,他们与汉族的关系并不深。回回人、哈剌鲁人、阿尔浑人等信仰伊斯兰教的回回人在元代记载中是分得很清楚的,统称他们为回回人是由于蒙古人分辨不清楚他们之间的区别,这并不代表他们之间存在一种“共同族类”的观念,他们只是具有共同信仰的穆斯林群体罢了。元亡后,回回人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大多隐姓埋 名或改换汉姓生活在汉人群体之中,到明朝中期甚至有被汉族同化的危险,这时,回回人中的有识之士大力进行一种尝试:在回回人之中宣传“回回祖国”的观念,以唤起回回人中之同族意识。明朝统治者推行的汉化措施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回回人自发地在心中形成一种“共同族类”的观念,这时回回民族才真正地在中国出现。
【关键词】:元代回回人 中国化 杭州回回人 汉化问题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247
【目录】:
  • 摘要2-5
  • Abstract5-9
  • 绪言9-12
  • 第一章、回回人的来华以及伊斯兰教中国化问题12-24
  • 第一节、回回人的来华12-14
  • 第二节、汉人对伊斯兰教的认识14-24
  • 一、汉人对伊斯兰教和穆斯林名称的记载14-15
  • 二、对礼拜寺的称呼15-17
  • 三、元至正八年河北定州《重建礼拜寺记》辨伪17-21
  • 四、伊斯兰教的中国化问题21-24
  • 第二章、元代杭州的回回人24-30
  • 第一节、元代杭州的建置沿革及回回人户口推测24-25
  • 第二节、元代杭州伊斯兰教寺院的修建以及出土墓碑25-27
  • 一、真教寺的兴建25-26
  • 二、回回人墓碑的出土26-27
  • 第三节、元代杭州穆斯林人物27-30
  • 第三章、元代回回人汉化问题再考察30-39
  •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30-31
  • 第二节、对元代回回人生存大环境的考察31-34
  • 一、回回人所从事的职业以及居住状态31-32
  • 二、汉人眼中的回回人32-34
  • 第三节、回回人的汉化仅为少数34-39
  • 一、原因34-36
  • 二、汉族士人眼中的汉化回回人36-39
  • 参考文献39-44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44-4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仲泉;;怎么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博览群书;2011年07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德;;敦煌石窟艺术的中国化与中国南系佛教艺术散论——兼论南北“丝绸之路”有关问题[A];三条丝绸之路比较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2 陈亚杰;;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背景——以新启蒙运动为中心的历史考察[A];毛泽东与20世纪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上)[C];2006年

3 周俊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的成功要诀[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全面发展(上)[C];2005年

4 肖贵清;胡运锋;;毛泽东与王明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上的论争[A];上海社会科学院第三届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雍涛;;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毛泽东与20世纪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上)[C];2006年

6 林之达;;应当重视和挖掘我国古代传播心理思想[A];第五届全国新闻与传播心理研讨会暨中国心理学会新闻与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刘惠恕;;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讨论[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8 姚铭尧;田建业;;对马克思主义的再认识[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9 王永杰;;从对抗到对话——构建现代司法理念语境中的诉讼哲学[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10 汪凤炎;;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历史与启示[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金波;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2 于沁;深入的探索 有益的启示[N];人民日报;2003年

3 沈宝祥 陈富强;理论创新:革命和建设成败的关键[N];深圳商报;2001年

4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研究[N];社会科学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何沙洲;“以理论之果”向“十七大”献礼[N];经理日报;2007年

6 高文武;马哲的中国研究之路[N];中华读书报;2008年

7 河南教育学院 季荣臣;新启蒙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N];光明日报;2008年

8 王素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N];学习时报;2006年

9 呼和浩特市政府原副市长 却金扎布;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8年

10 党的十七大代表、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 王健林;树立民营企业发展的榜样[N];大连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广昌;民族主体性的觉解[D];吉林大学;2008年

2 侯怀银;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发展问题的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3 宋玉波;佛教中国化历程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天博;元代回回人研究三题[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2 赵峰;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中国化及其意义[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1年

3 王进;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及其中国化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2年

4 孙慧荣;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D];山东轻工业学院;2012年

5 雷闻宇;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国化的历史回顾与思考[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辉;手风琴艺术的中国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李开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思考[D];苏州大学;2007年

8 刘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础理论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李文明;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及现实价值[D];鲁东大学;2012年

10 陈延涛;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的中国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643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9643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078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