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时与历时:重访《春秋》“经史之辨”的一种进路
本文关键词:共时与历时:重访《春秋》“经史之辨”的一种进路
更多相关文章: 《春秋》 公、z@之学 《左传》之学 共时-历时 经-史
【摘要】:文章借镜语言学"共时-历时"视域,与诠释学理论相结合,重访《春秋》经史之辨问题,这一观察进路有助于避免带以后世学科理念的滞重,对古典诗学观念进行回溯与判断的某种时代误置性。《春秋》文本聚焦出经史观念所投射的时间张力结构,公、z@之学与《左传》之学形成两类诠释话语形态,体现出对此结构偏转与倚重的强化和发展。两种诠释进路促使经史二重性进一步被归系于《春秋》,借由这一特殊而典型的象征文本,对"经"与"史"的定位与想象亦得以深化。共时性与历时性相互依存演化,使得对《春秋》诠释学处于一个不断生成新规则的动力运作之中。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关键词】: 《春秋》 公、z@之学 《左传》之学 共时-历时 经-史
【基金】:上海高校一流学科(B类)建设计划规划项目 上海市哲社青年项目(2014EWY007) 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2013M541532)资助
【分类号】:K225.04
【正文快照】: 如何来看待《春秋》的经史双重性质?这个问题在历史和经学研究领域都曾被直接或间接地关怀和解答。《孔子与春秋》一文中,钱穆论述的焦点即在于回答如何看待这种经史关系的双重化问题,他引章学诚“六经皆史”说辩明道:“‘经’、‘史’之别,这是后代才有的观念,《汉书·艺文志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金克木;《春秋》符号[J];读书;1994年02期
2 朱维铮;史学史三题[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3 王lN森;从经学向史学的过渡——廖平与蒙文通的例子[J];历史研究;2005年02期
4 郭西安;;修辞策略中的“作者”——西汉“孔子作《春秋》”说的话语实践[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柳芳;;《洛阳伽蓝记》中的女性形象论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2 富丹江;故宫建筑与传统中和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3 曹小云;;早期汉译佛经与中古汉语词语溯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4 郭浩;;汉文帝“养老令”考辨[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5 王寒冬;;《国语》“记言体”辨[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6 冯利兵;卜风贤;;秦汉时期农业减灾救荒思想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7 杨国宜;《道德玄经原旨》对老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南谷子研究》之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8 袁传璋;;子夏教衍西河地域考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9 曹炫洁;;论“中和”的艺术审美蕴涵[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10 周海霞;;汉语同源词研究历史综述[J];安康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青新;;《尔雅·释亲》的文化说解[A];《国学论衡》(第四辑)[C];2007年
2 黄佩贤;;汉墓画像遗存所见的天界[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周保平;贺俊彦;;汉画中的羽人与汉代的成仙思潮[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马怡;;汉画像中的两幅“奉谒”图——东平后屯汉墓壁画、沂南北寨汉墓画像石[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董良敏;;“神人操蛇”汉画像石考释[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杨绪敏;;论明清时期《史通》的流传、整理和研究[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7年
7 何新文;;试论《春秋公羊传》的“贤贤”思想[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8 蔡长林;;周拱辰《公羊墨史》初探[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9 胡喜云;;魏晋南北朝皇朝史书编纂“序例”研究[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郝保华;康兴军;郭小青;;新解“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历史内涵[A];第一届中国古代毒物学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姜宁;《春秋》义疏学研究(南北朝—唐初)[D];南开大学;2010年
4 吕庙军;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符号[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李慧智;儒经及其经学阐释对杜诗的影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孙冬梅;从心论治中风病的理论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年
7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常昭;六朝琅邪颜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朱秀敏;建安散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崔存明;荀子与儒家六艺经典化[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华宇;先秦两汉天下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盖业明;《史记》“太史公曰”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轶欧;八旗满洲官宦世家探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何惠;嫦娥形象的生成和演变[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谢南山;秦汉时期舆制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海丽;中国饮食在越南的传承与嬗变[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8 鲍树柏;古代汉语乐器名源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伟;北京故宫的建筑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10 侯晓珊;南朝诗歌中的民俗文化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家和;史学和经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03期
2 汤一介;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J];学术界;2001年04期
3 顾涛;;论“孔子未作《春秋》”说的生成逻辑[J];史学月刊;2010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洪;春秋时期的婚姻状况[J];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06期
2 李修松;试论春秋时期淮河流域之交通[J];安徽史学;2003年01期
3 周书灿;春秋时期“县”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态[J];江海学刊;2003年03期
4 陈筱芳;从《左传》看春秋时期的神正论[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5 张卫中;春秋时期的祭祀与政治传播[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6 徐杰令;春秋聘问考[J];北方论丛;2003年01期
7 骈慧娟;论春秋时期的火灾救治[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8 张艳萍;试论春秋尚武之风[J];兰州铁道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9 谭黎明;《左传》中所记春秋时期道德观念初探[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10 高兵;春秋“流亡婚姻”考述[J];齐鲁学刊;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R壣僖,
本文编号:9765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976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