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公主婚姻特性之探究
本文关键词:唐代公主婚姻特性之探究
【摘要】: 近些年,在唐史研究中,有关唐代婚姻的论著较多,内容涉及婚姻礼俗、制度、形态等几个方面。但是,,以唐代公主的婚姻为研究对象的论著较少,而且内容多集中于某些公主的婚姻问题或公主婚姻的某一方面。如:崔明德的《汉唐和亲研究》一书,论及了和亲公主的婚姻及其历史作用;雷巧玲的《唐人畏尚公主习俗探析》一文,对唐代公主难嫁的问题作了专门的考述。 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唐代公主的婚姻作系统性的探究和总结,并力求在唐代公主再嫁及公主不守妇礼这两个问题的研究中有所突破。 论文分引言、主体、后记三个部分。主体部分由五章构成。第一章,简述唐代公主婚姻的基本情况。第二章,探究唐代公主婚姻的政治性。首先,将唐前后两个时期的驸马,按其出身归类。其次,根据驸马的出身,分析、总结唐代公主择婿的特点及标准。最后,从唐代驸马的取舍随政治形势的变化规律中,进一步揭示唐代公主婚姻的政治性。第三章,论述唐代公主婚姻的可悲性。首先,点明公主婚姻的可悲性。其次,从男女两性及公主与普通女性相对比的角度,分别探究唐代公主婚姻的可悲性,认为唐代公主的婚姻是封建男权意识和帝王意志共同作用的结果,它的可悲性在封建社会是不可改变的。第四章,探讨唐代公主婚姻的牺牲性。首先,以再嫁公主为例,通过对公主再嫁的社会背景、再嫁原因的分析,说明唐代公主再嫁,不是公主的特权专享,也不是其追求个人幸福的积极行为,而是缘于政治需要的无奈的、被动的牺牲。其次以和亲公主为例,再论公主婚姻的牺牲性。第五章,通过发生在唐代不同时期的四个例子,引出唐代公主难嫁的问题,并从社会风气、皇家霸权、公主行为、驸马命运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唐代公主难嫁的原因。 本文以为:唐代公主的婚姻是背负了政治使命的婚姻,因而是可悲的、牺牲的、困难的婚姻。
【关键词】:唐代公主 婚姻 特性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242
【目录】:
- 中文摘要6-7
- ABSTRACT7-9
- 引言9-10
- 第一章 唐代公主婚姻的基本情况10-15
- 1.1 唐代出嫁公主的基本情况10
- 1.2 唐代未出嫁公主的基本情况10-15
- 第二章 唐代公主婚姻的政治性15-23
- 2.1 唐代公主的择婿特点15-19
- 2.1.1 唐前期公主的择婿特点15-17
- 2.1.2 唐后期公主的择婿特点17-19
- 2.2 唐代政治形势的变化与驸马的取舍19-23
- 第三章 唐代公主婚姻的可悲性23-31
- 3.1 唐代公主婚姻的可悲性23-24
- 3.2 唐代公主可悲婚姻的不可改变性24-31
- 3.2.1 男女不平等24-28
- 3.2.2 公主婚姻的特殊性28-31
- 第四章 唐代公主婚姻的牺牲性31-39
- 4.1 再嫁公主婚姻的牺牲性31-34
- 4.2 和亲公主婚姻的牺牲性34-39
- 第五章 唐代公主婚姻的困难性39-46
- 5.1 唐代公主难嫁39
- 5.2 唐代公主难嫁的原因39-46
- 后记46-47
- 参考文献47-48
- 附录48-49
- 简历:个人简况49-50
- 致谢50-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慧敏;婚姻问题[J];山东文学;2000年11期
2 高桥;;田雨:善良而丰富的成长[J];大众电影;2008年19期
3 ;茶馆[J];视野;2009年21期
4 董恩强;伍箴明;;杜亚泉的家庭婚姻观[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5 ;不过一粒沙[J];幸福(婚姻);2011年07期
6 李莉;;关于《圣经》中婚姻观的探究[J];神州;2011年17期
7 潘琦;;大哥的婚事[J];民族文学;2007年02期
8 李宁;;浅析基督教婚姻伦理制度及其现代发展[J];茂名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9 李秉奎;;“北京市婚姻问题招待所”史实一则[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年01期
10 贺科燕;;两汉公主婚姻问题之我见[J];邢台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小培;;女同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A];全国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防治工作经验交流暨《朋友》项目十周年庆典与贝利—马丁奖颁奖大会文集[C];2008年
2 沈汉;;江苏老年人婚姻问题探讨[A];世纪之交——江苏老龄问题研究[C];2001年
3 顾水金;;浅谈婚姻问题中的“第三者”[A];婚姻·家庭·老人论文集[C];1994年
4 李智姝;;关于老年人婚姻问题的思考[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庞汉民;;一例婚姻问题咨询的案例报告[A];中国首届心理咨询师大会暨心理危机干预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张志永;;建国初期干部婚姻问题辨析:以1950—1956年河北省干部群体为例[A];政党与近现代中国社会研究——“中国政党与近现代社会的变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赵铭;;从忠实义务方面谈婚姻问题——以筑路人为视角[A];当代法学论坛(二0一一年第三辑)[C];2011年
8 田秀梅;(木日)惠仙;王友娣;;服毒自杀病例的心理特点与防治——附469例分析[A];全国第六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7年
9 杨宏;;戊戌时期维新报刊对变革婚姻陋俗问题的探讨[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6年卷[C];2006年
10 宋旭东;纪秀花;;稳定婚姻问题的研究[A];全国第19届计算机技术与应用(CACIS)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文鸣 通讯员 陶泓宇;陆梁油田关注青年婚姻问题[N];中国石油报;2007年
2 颜芳;相亲会,离婚姻还有多远[N];新华日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杨玲;婚姻分析师:婚姻裂缝的补救者[N];南宁日报;2008年
4 胡康柱;农村妇女面临几大婚姻问题[N];四川科技报;2003年
5 颜芳;“相亲会”离婚姻还有多远?[N];中国社会报;2006年
6 周卫平;抓住契机 重视农村青年婚姻问题[N];郴州日报;2007年
7 周润健;“闪婚”:一时激情能否支付一生平淡[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8 张颖邋周建烈;幸福婚姻的秘诀:和蔼点,别挑剔![N];健康时报;2007年
9 赵强;无家庭不婚姻[N];中华读书报;2007年
10 陈福新;婚姻应该成为爱情的延续[N];大众科技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仝辉;稀疏矩阵积和式与积和多项式的并行算法[D];清华大学;2006年
2 李涛;婚姻承诺的心理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李飞龙;社会变迁中的中国农村婚姻与家庭研究(1950-1985)[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4 潘大礼;民国三四十年代湖北婚姻冲突案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森波;同性婚姻法律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李慧波;新中国十七年(1949-1966)北京市婚姻文化嬗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瑜;唐代公主婚姻特性之探究[D];山西大学;2007年
2 杨黎浩;民国回族报刊有关婚姻问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李静宜;20世纪二三十年代城市婚姻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肖文山;社会工作对残疾人婚姻问题的干预与调适[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5 江晶;从《名公书判清明集》看宋代妇女婚姻问题[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张丽敏;《聊斋志异》婚姻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邱培君;历史的宿命[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栗琳;中国社会学初创时期对婚姻家庭问题的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9年
9 贾大正;新中国初期北京地区婚姻文化嬗变研究(1949-1966)[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10 陈慧;蹒跚的第一步[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9791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979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