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辽代致仕制度
本文关键词:论辽代致仕制度
【摘要】: 致仕制度,又称退休制度,是我国从古至今对国家官员的一项管理制度。先秦时期出现致仕制度的萌芽,至两汉而成为定制,并为历朝所沿袭、发展,而且逐步完善。 辽朝(公元916年-1125年)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契丹族建立的王朝。在致仕制度上基本承袭隋唐,借鉴宋制,形成具有辽代特色的致仕制度。辽代官员的致仕标准和致仕后的待遇均不见史籍记载。通过对史料和墓志资料的分析,本文认为辽代官员的致仕年龄比较灵活,契丹官员在七十岁左右致仕,而汉族官员情况也基本相同。无论是契丹官员还是汉官,致仕官员的待遇,都包括政治、经济、生活各个方面。政治待遇包括加官晋爵、恩荫亲属和特殊礼遇,经济待遇主要是给俸禄和赐物,还有致仕官员的丧葬待遇。致仕的契丹官员与汉官在待遇方面大体上也是一致的。 辽代致仕制度的形成、发展、完善以及致仕的推行情况,反映了辽王朝逐步发展、完善职官的管理制度。辽代致仕制度上承隋唐,下启金元,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辽代 致仕 标准 待遇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246.1
【目录】:
- 内容提要4-6
- 前言6-7
- 第一章 绪论7-13
- 第一节:研究意义、现状、方法及目标7-8
- 第二节:中国古代官员致仕制度概述8-13
- 第二章 辽代致仕制度的形成、发展与完善13-18
- 第一节 辽代致仕制度的初创与形成13-14
- 第二节 辽代致仕制度的发展与完善14-18
- 第三章 辽代官员致仕的标准18-33
- 第一节 按例致仕18-26
- 一.年龄因素19-24
- 二.健康状况24-26
- 第二节 特例26-33
- 一.朝廷不允其退而久仕不退26-29
- 二.已退复仕29-33
- 第四章 辽代致仕官员的待遇33-47
- 第一节 政治待遇33-41
- 一、 加官晋阶33-36
- 二、 恩荫亲属36-39
- 三、 特殊礼遇39-41
- 第二节 经济待遇41-46
- 一、 给俸禄41-44
- 二、 赐物44-46
- 第三节 丧葬方面的待遇46-47
- 结束语47-49
- 附录49-58
- 参考文献58-60
- 中文摘要60-62
- Abstract62-66
- 后记66-67
- 导师及作者简介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明远;官吏“致仕”成制于西汉的社会条件分析[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2 高楠;试析宋代官员官年与实年不符现象[J];史学月刊;2004年07期
3 钟文;古代官吏退休小考[J];人文杂志;1983年03期
4 陈晓伟;;辽代功臣制度初探[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5 张培松;祁奚晚年的一件事[J];山西老年;2000年05期
6 黄培需;行年七十[J];三月风;2002年12期
7 衣殿臣;;退休诗中有佳章[J];山西老年;2007年01期
8 ;文荟园[J];炎黄春秋;1991年03期
9 王兴亚;明代的老年人政策[J];南都学坛;1994年04期
10 张艳辉;;论欧阳修致仕[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中原;;辽代“巡贴”诸钱与寺院经济的关系[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三辑)[C];2003年
2 王刚;;辽代铸币为何少[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五辑)[C];2003年
3 泉舍;;辽代名泉“保宁通宝”[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五辑)[C];2003年
4 孟建仁;;从兴安盟出土的几批辽代窖藏钱币谈辽代货币的发展[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三辑)[C];2003年
5 何天明;;对辽代钱币研究的几点看法[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六辑)[C];2006年
6 晓康;;介绍两枚辽代吉语小花钱[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七辑)[C];2006年
7 高聪明;;辽代货币经济略说[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八辑)[C];2006年
8 李振东;冯鹏生;;让文物瑰宝再现生命——修复山西应县木塔辽代残经画幅的体会[A];文物保护技术(1981~1991)[C];2010年
9 郐艳丽;刘铁军;;辽代城市发展特征初探[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刘昭棣;;也谈辽代铸币的上限[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二辑)[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裴元博;这是辽代纪念币[N];中国商报;2004年
2 汤宝珠;辽代金属面具[N];市场报;2003年
3 邵国田;辽代雕花木弓囊[N];中国文物报;2000年
4 李富;辽都故地巴林左旗首次发现辽代人力车壁画[N];内蒙古日报(汉);2010年
5 孙宏文 王少华 本报记者 张辉;朝阳发现辽代古墓[N];辽宁日报;2002年
6 冯国;佛舍利五重宝塔,专家基本认定属辽代[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7 ;云居寺出土辽代碑刻[N];北京日报;2005年
8 亦飞;宣化辽代墓壁画[N];中国文化报;2003年
9 孙国权;韩氏家族 辽代文化包容的见证[N];赤峰日报;2010年
10 ;揭晓半世纪之谜:卓望山就是莫子山[N];沈阳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金玲;辽代汉族士人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王淑兰;历史地理视角下的辽代城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鹏;辽墓壁画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4年
4 王善军;辽代世家大族研究[D];河北大学;2001年
5 王孝俊;辽代人口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6 张晓东;辽代砖塔建筑形制初步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吴建华;明代官冗与官缺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8 陈永志;契丹史若干问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4年
9 许月;辽代契丹人群分子遗传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10 李祥耀;杨循吉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雷;论辽代致仕制度[D];吉林大学;2007年
2 周作好;辽代包装艺术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09年
3 王连连;辽代妇女社会生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周琳;辽代璎珞佩饰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5 黄鹏;辽代占卜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张静;辽代契丹公主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7 吴启慧;试论辽代契丹贵族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与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魏孔;内蒙古辽代城址初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9 吴琼;辽代鞍马画研究[D];渤海大学;2012年
10 铁颜颜;论辽代墓葬与堪舆术[D];长春师范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9799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979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