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南朝财政制度演变路径试探

发布时间:2017-10-06 15:28

  本文关键词:东晋南朝财政制度演变路径试探


  更多相关文章: 财政 制度变迁 世族 皇室


【摘要】: 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通过政府的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财政对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各方面都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成为该时期经济与社会状况的综合反映。 通过研究财政史,分析财政制度的变迁过程,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经济发展的运行轨迹,吸取过往经验教训,更好地为当前进行的财政体制改革服务。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频繁,史书记载多有缺漏,后人对这一时期的财政运行体系和制度的具体情况不甚了解,给研究带来诸多问题,成果较少,本文尝试以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研究东晋南朝时期财政制度的演变历程,有别于传统的历史学角度,以期对古代中国财政发展的历程有新的理解。 秦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形成两套平行的财政管理机构。汉承秦制,沿用少府与治粟内史分别执掌皇室财政与国家财政。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者的界限慢慢模糊。此后,东汉光武帝通过对少府的大规模撤并,将皇室财政与国家财政合而为一,皇室收入纳入国家收入的范畴。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司农主管粮食仓储工作,少府不再管理钱帛收支,转变成为官营手工业部门,太府卿则涵盖了少府的职能,成为新的皇室财政兼国家财政管理机构。 本文主要依据诺思的路径依赖理论,对东晋南朝时期财政制度的变迁加以分析,力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其中对齐武帝永明时期和市的讨论采用IS-LM模型加以解释,笔者以为,这是一个较为少见的研究角度,分析得到的结论是对和市所起到的效果不宜过分夸大。 考察东晋南朝时期财政制度的变革,笔者发现:这一时期,财政制度的主要变迁是皇室财政与国家财政的分离趋势加强。东晋建立之初,南方开发程度落后于北方,且东晋政府控制的编户数量远远低于西晋时期,因此当时财政的规模不会太大,在整个社会总产出中所占的比例不高,皇室财政与国家财政混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大。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和平发展以后,整个社会的经济总量扩大,国家财政在统治者推行“土断”、“检籍”后,扩张更快。虽然统治者想要扩张皇室财政的冲动强烈,但是根据政权稳定的需要,必须对皇室财政加以限制,这就要求将皇室财政与国家财政加以区分,通过政府对国家财政运行进行监督,以提高财政运行的效率,减少浪费。虽然在这一过程中也经历了反复,皇室财政的扩张冲动一直存在,但是将国家财政与皇室财政分离的推动力更为强大,因此财政制度的变迁在总体上趋向于向前推进。 南朝时皇室财政与国家财政分离的趋势在隋统一后更加明显,为隋唐财政制度的进一步演变提供了条件。 财政制度方面的创新作为东晋南朝社会制度变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前启后,不仅进一步完善了当时的财政体系,有助于提高财政收入,减少交易成本,同时制度创新的传导作用也在客观上推动了南北方的统一进程。 东晋南朝时期,政治上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门阀政治,世家大族作为统治阶级中一个重要的特殊利益集团,掌握众多经济资源,在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这是研究这一时段的财政制度变迁无法忽视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由于政府努力扩大国家财政,降低地方财政比例的行为直接影响士族的经济来源,故而遭到他们的极力反对。而这段时期政治的总体趋向是中央集权程度进一步提高,对主要由当地大族执掌的地方财政控制加强。两者之间博弈的结果,中央取得胜利,门阀士族势力在东晋时到达顶峰后逐渐衰落。但世族作为当时除皇室外最大的特殊利益集团,仍然具有强大的政治与经济影响力。他们身为既得利益者,力图维持现状不变,是导致财政制度难以顺利变革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本文还对东晋南朝时期的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关系、南北财政制度比较等方面进行研究,窃以为较前人成果有所拓展。
【关键词】:财政 制度变迁 世族 皇室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812.9;K235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2
  • 前言12-16
  • 第一章 东晋南朝财政制度之考索——以国家财政与皇室财政为中心16-24
  • 第一节 秦汉时期的国家财政与皇室财政16-18
  • 第二节 东汉至三国的国家财政与皇室财政18-21
  • 第三节 两晋南朝的国家财政与皇室财政21-24
  • 第二章 东晋南朝财政制度的演变路径24-34
  • 第一节 东晋南朝财政制度变迁24-28
  • 第二节 财政政策效果分析——以齐武帝永明时期的“和市”为例28-34
  • 第三章 东晋南朝的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34-50
  • 第一节 东晋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34-38
  • 第二节 南朝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38-50
  • 第四章 东晋南朝财政体系演变之分析——从国家、皇室、世族三方博弈的角度50-61
  • 第一节 东晋南朝财政体系略论50-55
  • 第二节 国家、皇室、世族三者间关系对财政制度的影响55-61
  • 第五章 南北财政制度的对比研究61-67
  • 第一节 北方财政制度演变略论61-62
  • 第二节 南北财政制度之异同62-66
  • 第三节 南北财政制度变革之启示66-67
  • 第六章 东晋南朝财政制度对后世的影响67-69
  • 结论69-71
  • 参考文献71-76
  • 后记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晔;;制度变迁对企业行为文化变迁的影响[J];企业导报;2011年12期

2 乐山;;欧洲:让财政政策来得更猛烈些吧[J];国际金融;2008年12期

3 罗书嵘;;开放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有效性的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1年06期

4 本刊编辑部;;财政、货币同步紧缩方为抑通胀之本[J];大经贸;2011年05期

5 吴艳玲;;传统农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财政政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1年06期

6 梁正席;梁东瑾;;促进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财政政策探讨[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7 王德高;陈思霞;卢盛峰;;促进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探析[J];学习与实践;2011年06期

8 王昊;;我国目前的财政政策对居民消费情况的影响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1年08期

9 陈慧玲;;基于共享式增长机制下我国财政政策的选择[J];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02期

10 杜婧;汤翠;;从财政角度应对外汇储备过高问题[J];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东北财经大学金广建设管理学院课题组;何佰洲;;我国基础设施投融资的体制性障碍与制度变迁[A];中国投资学会获奖科研课题评奖会论文集(2004—2005年度)[C];2005年

2 魏巍;朱卫东;吴勇;;基于制度变迁视角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发展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8年学术年会(第十五届年会)暨中央在鄂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3 李晓玲;王福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制度变迁的社会成本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8年学术年会(第十五届年会)暨中央在鄂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4 张曙光;;前言[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一部分)[C];2005年

5 赵海怡;;物权法开禁农村宅基地交易再辩[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刘永红;;关于我国城镇化制度变迁的若干建议[A];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7 黄少安;;多元制度变迁主体及其角色转换假说[A];理论·改革·发展[C];1998年

8 刘滨;康小兰;池泽新;;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成机理分析[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冯绍雷;;制度变迁与国际关系相关性问题的历史轨迹与功能机制——对中国改革与开放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解读[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10 李坚飞;欧阳文和;;中小企业扶持悖论与扶持政策反思[A];人文科技发展与管理创新——湖南省管理科学学会2009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光军;关于财政政策走向的思考[N];大理日报(汉);2005年

2 本报记者 谭颖;高盛:财政政策对宏观调控权重加大[N];第一财经日报;2005年

3 ;《模式中国  经济突围与制度变迁的7个样板》[N];福建日报;2003年

4 吴少中;财政政策的新构想[N];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

5 吴敏;宏观调控 财政政策或可出新意[N];济宁日报;2005年

6 ;从乡村自治制度变迁看乡村民主的发展[N];中国社会报;2005年

7 吴少中;财政政策应以促进公平为首要目标[N];中华工商时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徐涛;稳健加微调是财政政策主基调[N];证券时报;2005年

9 记者 程瑞华;发挥财政政策作用 力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N];金融时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马婧妤邋潘圣韬;专家激辩是否应采取扩张的财政政策[N];上海证券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宁;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2 凌智勇;我国中小企业间接融资制度变迁与绩效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3 王应密;中国大学学术职业制度变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4 赵银亮;东南亚区域制度变迁与对外政策相关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杨俊凯;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制度改革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6 孙浩;制度与中国经济增长[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吴玲;新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5年

8 龚晓菊;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9 岳林继;我国商业银行从事证券业务的模式与效率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10 林荣日;制度变迁中的权力博弈[D];复旦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显财;财政政策与经济稳定发展[D];江西财经大学;2002年

2 张瀚蕾;激发民间资本活力的财政政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3 杜黑;我国近年财政政策与通货膨胀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4 张广现;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宏观效果及政策建议[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5 吴知音;财政政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D];东北财经大学;2002年

6 毛燕;现阶段我国扶持弱势群体的财政政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

7 陆宁;江苏循环经济财政政策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8 李惠英;西部大开发中少数民族地区财政政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9 陈静;当前形势下,我国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10 周龙升;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D];苏州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9835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9835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94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