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河南元氏家族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8 02:14

  本文关键词:唐代河南元氏家族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墓志 河南元氏家族 仕宦 科举 文化


【摘要】:本文主要利用墓志、碑刻等金石材料,并结合正史记载,选取经历魏晋北朝时期三百多年汉化比较彻底的、原属鲜卑族拓跋部的河南元氏为研究对象,论证其在唐代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由皇族转变为高门大族之后的进一步演变过程。通过对唐代河南元氏的四个房支的世系进行考察,具体分析研究了他们在仕宦、婚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问题。论证河南元氏家族在隋唐改朝换代的新的历史大变革时期,为了家族的发展,如何适应唐代新的环境,逐渐由贵显世家转变为普通官僚之家,由以注重郡望、门第的身份性的大官僚家族演变为适应唐代科举制并以儒家文化著称的文学士族,从更广泛的意义反映了北朝隋唐时期家族的演变历程。 本文共分八个部分,包括绪论、主体部分的六章和结语。其中绪论部分介绍了相关的学术史研究状况、研究的意义、所用的史料、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第一章《唐以前河南元氏家族的地位与入唐世系考察》是对河南元氏入唐以前(魏孝文帝改制以后至隋)家族地位的转变作一简要介绍,并对该家族入唐的四个房支的世系进行初步考察,以为后文研究作铺垫。第二章《唐代河南元氏家族的仕宦研究》通过对河南元氏入唐的四个房支的仕宦考察,论证了该家族尽管在个别时期,个别人物在仕途上有上升的现象,但总体上仍改变不了其政治地位下降的总趋势,同时该家族成员绝大多数人的仕宦在唐代分布呈现出由中央向地方化转变和由武职向文职化转变的倾向。第三章《唐代河南元氏家族的婚姻关系研究》通过对入唐河南元氏的婚姻问题的考察,揭示了其通婚范围的扩大,即通婚对象已不再仅限于高门大族的主体支房或是鲜卑贵族,普通士人子弟或世家大族中的远支,也纳入了通婚的范围。这种变化是与元氏家族总体地位的改变是分不开的。第四章《唐代河南元氏家族的文化研究》通过对河南元氏入唐的四个房支的文化考察,论证了该家族在唐代科举制的条件下,逐渐形成典型的文士家族,指出河南元氏家族的文化在根本上属于儒家文化的范畴,并且有不少家族成员以诗文著称。第五章《唐代河南元氏家族的经济状况研究》是对河南元氏入唐的四个房支的经济情况的考察。从第二、三、四、五章对河南元氏在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考察来看,这种变化与元氏家族总体地位的改变是分不开的。元氏家族一方面在唐代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政治、经济地位较前代大幅度下降,但另一方面河南元氏很好地适应了唐代科举制,逐渐形成典型的文士家族。第六章分析了唐代河南元氏家族的转型原因,指出这种转型是由其所处时代的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变动等因素与家族自身的生活价值取向变化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结语部分是总结全文,指出河南元氏家族在唐代的转型的意义,即河南元氏家族在唐代完成了由以注重郡望、门第的身份性的贵显世家转变为以儒家文化著称的文学士族的演变历程,成为历史上一个以文化著称的姓氏。
【关键词】:墓志 河南元氏家族 仕宦 科举 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K242
【目录】:
  • 内容摘要4-5
  • 英文摘要5-6
  • 绪论6-10
  • 一 有关学术史的回顾6-8
  • 二 本文的材料选择及采用的研究方法和选题意义8-10
  • 第一章 唐以前河南元氏家族的地位与入唐世系考察10-15
  • 第二章 唐代河南元氏家族的仕宦研究15-24
  • 第三章 唐代河南元氏家族的婚姻关系研究24-28
  • 第四章 唐代河南元氏家族的文化研究28-32
  • 第五章 唐代河南元氏家族的经济状况研究32-37
  • 第六章 唐代河南元氏家族的转型原因37-39
  • 结语39-40
  • 参考文献40-10
  • 本文表格10-43
  • 表一: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时河南元氏仕宦情况一览表10-15
  • 表二:墓志中所见唐代河南元氏主要职官表15-18
  • 表三:唐代河南元氏仕宦最高品级统计表18-24
  • 表四:墓志中所见河南元氏男子与他族女子通婚表24-25
  • 表五:墓志中所见河南元氏女子与他族男子通婚表25-28
  • 表六:《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见鲜卑姓氏应举人数对照表28-32
  • 表七:元氏家族墓葬地表32-4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忠辉;试论北朝墓志书法艺术[J];文史杂志;1991年04期

2 马向欣;;《时珍墓志》补释[J];考古;1993年11期

3 马先登,李朝阳;唐独孤夫人墓志考释[J];文博;1996年06期

4 程章灿;透过字面看风波──读《欧阳,

本文编号:9914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9914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a8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