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政府对图书出版业的管理

发布时间:2017-10-08 04:24

  本文关键词:元代政府对图书出版业的管理


  更多相关文章: 元代 出版业 管理


【摘要】: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由少数民族即蒙古贵族统治者建立起来的王朝。为了巩固政权,元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吸收汉族文化,重视思想传播,重视图书出版事业。元代的统治者充分认识到文化典籍对加强思想统治的重要性,对图书的搜罗与出版管理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但是目前学术界对此问题的论述和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试图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从元代图书出版业的管理机构、管理政策和图书出版业在政府管理下的兴盛与发展三个部分就元代政府对图书出版业的管理进行探讨,以期人们对此有更为深入的认识。 全文分引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论述元代政府对图书出版业管理的研究现状,并提出本文的选题意义。 正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元代图书出版业的管理机构。元代关于版印书籍的管理机构是比较严整的,从中央政府到各行省的政府机关,兼行管理版印图籍,同时也是刻书的管理机构。 第二部分,元代图书出版业的管理政策。(一)各级审查制度。元代对书籍出版前的各级审查也能表现其管理的严格。元代的著作要由本路进呈,经过上级逐级批准才能出版。(二)鼓励出版制度。凡有关政体教化、有利维护其统治地位、与社会生产紧密相关、能够推进社会进步等内容的图书,政府会积极鼓励出版。(三)限禁及惩罚制度。元代加强对图书的生产和流通的管理,侧重点在于禁绝那些煽动反抗蒙古贵族的民族压迫和阶级镇压的图书。凡煽惑民心,鼓动人民造反或谶说元气术短长,伪推天时朔晦,不利元人运祚的图书都在禁印禁行之列。特别是在元代初期,政权建立不久,对此更为敏感。 第三部分,元代图书出版业在政府管理下的兴盛与发展。元代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是我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朝代,同时也为多民族文化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融会贯通的好机会。其图书出版业虽然在用武力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受到影响,但是元代统治者逐渐认识到文治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系列文治措施。因此元代统治者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限禁了一些图书的印刷出版,但这并不能阻止整个元代图书出版业的兴盛与发展。(一)图书的刊刻。元代统治者重视和鼓励刻印书籍,对当时的出版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官刻、私刻、坊刻逐步得到了恢复和发展,雕版印刷事业也重新振兴。(二)印刷术的发展。元代一直注意保护工匠和技术人员的政策和措施为元代出版技术的进步与发明提供了有利的职业环境,促进了元代图书出版业的兴盛和出版技术的进步。 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并进一步指出元代政府为了巩固其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文治措施,加强了对图书出版事业的管理,在客观上为推动元代图书出版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促进了元代图书出版事业的兴盛和发展。
【关键词】:元代 出版业 管理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K247;G239.29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9
  • 引言9-11
  • 一、 元代图书出版业的管理机构11-16
  • (一) 中书省12
  • (二) 兴文署12-13
  • (三) 秘书监13-14
  • (四) 广成局、太史院14-15
  • (五) 国子监、御史台、司农司15-16
  • 二、 元代图书出版业的管理政策16-31
  • (一) 各级审查制度16-19
  • 1、 由中央经过中书省指令礼部,然后下各路儒学刻书16-18
  • 2、 经各道肃政廉访司组织发起,然后下各路儒学刻书18
  • 3、 由中书省奉圣旨直接下江浙江西开雕18-19
  • (二) 鼓励出版制度19-24
  • 1、 对政体教化类书籍出版的管理19-20
  • 2、 对农业科技类书籍出版的管理20-23
  • 3、 对历书出版的管理23-24
  • (三) 限禁及惩罚制度24-31
  • 1、 对天文、图谶、阴阳伪书的限禁与追缉惩处24-27
  • 2、 对道藏的限禁与违法活动的追缉惩处27-29
  • 3、 对小说词曲的限禁与违法活动的追缉惩处29-31
  • 三、 元代图书出版业在政府管理下的兴盛与发展31-44
  • (一) 图书的刊刻32-39
  • 1、 政府的重视33-34
  • 2、 经费的保障34-36
  • 3、 刊刻内容的来源和固定的销售市场36-38
  • 4、 质量上乘38
  • 5、 速度快38-39
  • (二) 印刷技术的发展39-44
  • 1、 套印技术的发展40-41
  • 2、 木活字印刷的发展41-44
  • 结语44-45
  • 参考文献45-49
  • 后记49-50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平;《聊斋志异》在清代的传播[J];蒲松龄研究;2003年04期

2 张崇旺;略论宋代淮河流域的印刷业和文具制造业[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3 任敬党;古籍数字化述略[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4 郑志良;论乾隆时期扬州盐商与昆曲的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5 曹培根!副研究馆员;常熟文献史在中华文献史上的地位略论[J];国家图书馆学刊;1998年04期

6 吴霓;从古代私学的发展看中国文化重心南移现象[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3期

7 赵世瑜;京畿文化:“大北京”建设的历史文化基础[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8 萧放;;春节习俗与岁时通过仪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9 赵夏;近代北京与西北边疆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10 王建辉;曾国藩与近代中国出版[J];编辑学刊;199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杰;;第十五章 明清之际的经世实学思潮[A];实学文化与当代思潮[C];2002年

2 朱康有;;《明儒学案》中的“实学”意考[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朱晓鹏;;论黄宗羲政治思想的民主启蒙性质[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肖永明;彭爱华;;阳明心学的兴起对书院讲学的影响[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王熹;;明代庶民服饰研究[A];明史研究(第10辑)[C];2007年

6 张金奎;;明代军户来源简论[A];明史研究(第10辑)[C];2007年

7 任光伟;;中国戏剧治史方法的再探讨——兼论傩戏在中国戏剧史上的作用和地位[A];中国梵净山傩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邹小站;;略论明清间中国人对西学的迎拒[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9 邹小站;;华夷天下的崩溃与中国近代思想的变迁[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6年卷[C];2006年

10 王省民;;一时文字业 天下有心人——试论《牡丹亭》文本传播价值[A];'2006中国·抚州汤显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佃会;宋以前《伤寒杂病论》的流布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1年

2 田旭东;20世纪中国古史研究主要思潮概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钱永生;论墨子思想结构的生成[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4 朱海燕;明清易代与话本小说的变迁[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5 厉震林;中国优伶性别表演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02年

6 黄大宏;唐代小说重写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7 陆远权;重庆开埠与四川社会变迁(1891—1911年)[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陈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熊瑜;朱熹伦理教化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10 衷海燕;儒学传承与社会实践[D];厦门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建华;元代婚恋剧与唐代爱情传奇作品的比较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2 连幼平;维新派的翻译理论及实践在中国翻译史上的影响(1894—1910)[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李虹;周春及其《红楼梦》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1年

4 杜衡;清末图书出版新格局的形成及意义[D];苏州大学;2001年

5 华伟丽;试论明末清初传奇中的风情喜剧[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安春平;宋代的医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1年

7 李岚;张心(氵山一王攵)与《伪书通考》[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8 李锦;从唐人婚恋小说看文士心态[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9 仝冠军;中国古代编辑生存状况研究及其理论分析[D];河南大学;2002年

10 孔德立;郭店儒简与子思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9919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9919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470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