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中晚期科举考试偏重书法风气之考察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8 06:15

  本文关键词:清代中晚期科举考试偏重书法风气之考察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清代中晚期 科举考试 评卷标准 书法 风气


【摘要】: 本文试图通过对清代中晚期科举考试偏重书法风气的表现及其产生、禁止过程的分析,挖掘其得以形成的社会根源,揭示其对书法本身及对社会两方面产生的影响。全文约三万五千字,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具体考察清代中晚期科举考试偏重书法风气的种种表现。清代中晚期科举考试对书法的偏重在童试中已经存在;在乡试与会试中,由于实行誊录制,誊录手的书法取代考生本人的书法在试卷评判中扮演重要角色;清代中晚期科举考试对书法的偏重在会试后的复试、殿试、朝考,以及庶吉士散馆考试、翰林大考、考差等不对试卷进行誊录的考试中表现得最为突出。科举考试偏重书法,在乾隆中叶已有一定表现,在乾隆以后更形成风气,嗣后愈演愈烈,嘉、道以后,对文字点画小疵的挑剔也形成风气。 第二部分探讨清代中晚期科举考试偏重书法的原因。本文认为,清代中晚期科举考试偏重书法风气的形成,与当时处于封建社会濒临灭亡之际政治腐败、内忧外患加剧、社会动荡,科举制度衰败没落的大环境密切相关。在这种情况下,僵化的科举制度弊窦丛生,不再能够坚持公平、客观地选拔人才的宗旨,偏重书法就是其表现之一。 第三部分论述清代中晚期科举考试偏重书法所产生的影响。清代中晚期科举考试对书法的偏重,对书法本身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即造成了小楷书法的繁荣,从而促进了书法的发展。但对于整个社会来说,科举考试偏重书法却是危害不浅。它进一步恶化了本已存在的科举不能有效地选拔实用人才的弊病,同时又引导无数士子消磨大量时间于小楷之上,从而与八股文、试帖诗等一道成为戕害人才的工具,使得充满内忧外患的清代后期出现了人才消竭的局面。 第四部分考察清代中晚期科举考试偏重书法的风气被禁止的过程。正是由于其对社会的种种危害,,清代中晚期科举考试偏重书法的风气遭到了不少有识之士的批评,最终在一片声讨中被清廷明令禁止。
【关键词】:清代中晚期 科举考试 评卷标准 书法 风气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K249.3
【目录】:
  • 内容摘要3-4
  • 英文摘要4-6
  • 引言6-8
  • 一、 清代中晚期科举考试对书法的偏重8-20
  • (一) 清代中晚期科举考试对书法的偏重在各种考试中的表现8-15
  • (二) 清代中晚期科举考试偏重书法风气的形成与发展15-20
  • 二、 清代中晚期科举考试偏重书法的原因20-29
  • 三、 清代中晚期科举考试偏重书法的影响29-37
  • (一) 对书法自身的影响29-33
  • (二) 对社会的影响33-37
  • 四、 清代中晚期科举考试偏重书法风气之禁止37-41
  • 结语41-42
  • 主要参考书目42-43
  • 图版43-46
  • 后记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羲之;;历史上“零记录”的科举考试[J];杂文选刊(下旬版);2011年07期

2 王金龙;;《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勘误四则[J];历史档案;2011年03期

3 魏羲之;;历史上“零记录”的科举考试[J];文史天地;2011年05期

4 胡海义;吴阳;;明清科举考试的特点[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冯健郁;;笔筒上的科举文化[J];收藏界;2011年09期

6 孙玉祥;;不会答题怎么办[J];视野;2011年16期

7 刘绍义;;如厕为何称“出恭”[J];工会博览(下旬刊);2011年07期

8 廖晓晴;;论清入关前的科举制[J];兰台世界;2011年14期

9 罗春香;;唐朝的“文凭”欺骗[J];芳草(经典阅读);2011年06期

10 诸葛忆兵;;论宋人落第诗[J];文史哲;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志成;;科举与花钱[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六辑)[C];2006年

2 周振鹤;;清末科举考试策问中所反映的世界与中国(提要)[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5年

3 张捷夫;;清代山西的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A];三晋文化研究论丛(第一辑)[C];1994年

4 金滢坤;;唐五代科举考试中的冒籍——中国最早的“高考移民”[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杨齐福;;移民与清代台湾科举制度[A];闽台文化研究[C];2006年

6 张建伟;;明清科举考试防弊措施探析——兼论对当今国家教育考试防弊问题的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7 乔长阜;;李白不预科举原因浅探[A];中国李白研究(1995-1996年集)[C];1995年

8 张杰;;清代殊卷所见蒙古旗人科举家族[A];蒙古史研究(第七辑)[C];2003年

9 魏明孔;;唐代科场作弊及防范诸对策[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10 王熹;;明代朝野对科举制度的评论[A];明史研究第7辑——谢国桢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专辑[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红英;中国最后一次科举考试[N];中国档案报;2003年

2 谭学立;清末海州最后一次科举考试[N];团结报;2000年

3 王波;清代四川贡院全新亮相[N];中国文化报;2007年

4 通讯员 高兆辉 袁旺 记者 赖有生;清科举考试“手抄书”现三乡[N];中山日报;2009年

5 刘一平;忽然一夜清香发 散作滇南万户春[N];云南日报;2011年

6 陆建承;科举之恶果[N];民主与法制时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李宏伟;在嘉定感受科举[N];光明日报;2006年

8 廖君;170多年前科举考试有多难?清代乡试卷现身[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9 伍晓蔓;沉潜七年的精心之作[N];中华读书报;2006年

10 张佐;云南的科举家族[N];云南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晓川;清代科举法律文化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2 党伟龙;中国古代读书人健康问题之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3 李竞艳;晚明士人群体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郑若玲;考试与社会之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5 肖建新;宋代行政责任追究制度研究的基本问题[D];河北大学;2007年

6 王吉清;唐代的早期教育与文学[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7 夏卫东;清代科举制度的若干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8 邓建国;科举制度的伦理审视[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田建荣;中国考试思想史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10 郭宝军;宋代文选学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俊起;清代中晚期科举考试偏重书法风气之考察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2 曹靖华;明代科举与明代司法关系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3 刘小庆;清代士子科举考试活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杨旭;八旗科举仕途:1644-1795——与金元的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周鹭;唐五代科举习俗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吴恩荣;明代科举士子备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曾绍东;法律与社会:晚清科举考试法规评析[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8 叶伟;唐代落第诗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9 李海霞;从科举取士重策论看公务员考试的改革方向[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10 刘涛;顺康之际昆山徐氏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9924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9924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f64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