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对国统区舆论的建构和消解

发布时间:2022-10-30 20:46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双重危机中。在对内方面,国民党在镇压中国共产党、围剿中国工农红军的同时加强一党专政,实行法西斯统治。在外部条件上,民族解放斗争风起云涌。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和华北的侵略,给中华民族造成了空前的危机。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以及其后一连串的事件,更将中华民族置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在这种情况下,国共两党再次合作,但这种合作,是在斗争中合作,斗争的武器之一,就是以报刊为主要传播渠道宣传抗日救国和自身所代表的政党的意识形态。 《新华日报》是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第一份机关报。通过《新华日报》的文本可以反映这一时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国共两党参与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情况,见证国共第二次合作及斗争的历程,并通过报纸文本的梳理,探讨作为共产党喉舌的机关报是如何成为人民的传声筒,使其在国统区中大受欢迎的。本文分四章,旨在这方面作以探索。 第一章从宏观的角度梳理《新华日报》诞生的时代背景、整体脉络,对报纸所处的媒介环境进行梳理,并对《新华日报》的基本情况加以阐述。简述了在国共合作背景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不同媒介的舆论导向,并对《新华...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抗战救亡社会语境下《新华日报》的缘起
    第一节 国共合作背景下不同媒介的话语选择
        一、抗战话语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二、统一战线下不同媒介的舆论导向
    第二节 《新华日报》的创办
        一、《新华日报》的组织机构
        二、《新华日报》的作者群
        三、《新华日报》的读者群
        四、《新华日报》的业务实践
第二章 《新华日报》在国统区的政治舆论构建
    第一节 国共关系嬗变中《新华日报》的地位
        一、新闻中心的迁址和国统区新闻界状况
        二、《新华日报》的办报宗旨
    第二节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的《新华日报》及其与国民党的合作
        一、国共合作关系中的让步及其限度
        二、《新华日报》参与重庆各报联合斗争
    第三节 合作中《新华日报》与国民党的斗争
        一、国民党的战时新闻政策和新闻界的斗争
        二、《新华国报》的公开斗争与秘密斗争
第三章 《新华日报》在国统区的宣传策略
    第一节 《新华日报》的主要宣传目标
        一、煽动对敌仇恨及胜利幻想
        二、维系友谊
        三、争取中立者支持
        四、瓦解敌人的斗志
    第二节 《新华日报》的次要宣传目标
        一、工人群体的传声筒
        二、妇女的知心朋友
第四章 《新华日报》所体现的喉舌论思想
    第一节 《新华日报》迂回宣传的艺术
        一、大迂回和小迂回
        二、以古喻今和以外喻中
        三、借用文艺形式
    第二节 《新华日报》的党性和人民性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华日报》:版面上的相对自由与版面后的不自由[J]. 蔡尚伟.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2]浅析抗战时期《新华日报》的“群众路线”[J]. 彭鹏.  军事记者. 2005(12)
[3]从《新华日报》办报经验看当前“民生现象”[J]. 赖黎捷.  重庆社会科学. 2005(03)
[4]论《新华日报》的历史功绩[J]. 秦文志.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3(04)
[5]论《新华日报》的抗日宣传[J]. 唐正芒.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2(05)
[6]《新华日报》的湘籍报人[J]. 唐正芒.  湖南党史. 1999(01)
[7]从《新华日报》谈周恩来的新闻思想[J]. 廖永祥.  天府新论. 1998(S1)
[8]国民党政府迫害新华日报档案探略[J]. 陈陵.  学海. 1994(04)

博士论文
[1]媒体的力量[D]. 王永恒.华中师范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新华日报》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 姜宁.吉林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6994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36994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7d4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