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前后吴佩孚与公众舆论的互动研究
发布时间:2025-05-01 15:02
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可谓是激烈动荡的多事之秋。袁世凯死后,南北分裂,而北洋一体的派系理念也逐渐走向崩溃的边缘,直皖两派的派系斗争也日趋公开化。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国内政治环境的宽松,思想界的活跃,各种报刊杂志的大量发行,许多公开公众团体与知识精英对于国内重大问题发表意见,这些公开言论共同凝聚成对政治局势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公众舆论。民国政治与公众舆论的关系以及相互作用也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文选取吴佩孚这一著名军阀进行个案研究。吴佩孚作为北洋时期直系的重要将领,对近代中国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是他早期作为直系的重要将领并不为公众所熟知,其主要是通过五四前后在对内主和,对外抗争的两大时代议题上与公众舆论的积极互动而暴得大名的。值得注意的是,吴佩孚之所以积极的与公众舆论互动很大程度上是由从派系利益纠葛的角度出发的,从衡阳罢战主和,到五四时期支持学生爱国运动,吴佩孚正是通过自身的一系列的顺应舆情的政治行动,进而取得公众舆论的普遍认可与支持,争得民意的支持,这也是直皖战争中直系最终获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二) 相关界定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五四前吴佩孚与公众舆论的互动
(一) 国内外要求和平的呼声日渐高涨
1. 公众呼吁南北议和
2. 军阀内部“主和派”的呼吁
3. 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劝和
(二) 公众“求和”呼声对吴佩孚的影响
(三) 倡议罢战主和,引领全国“和平”运动
(四) 公众舆论对主和通电积极评价与响应
(五) 小结
二、五四运动时期吴佩孚与公众舆论的互动
(一) 五四时期吴佩孚与公众舆论的互动
1. 声援学生的爱国运动
2. 在“山东问题”上与公众舆论的互动
3. 在“济南血案”与“闽案”上的为民发声
(二) 五四运动时期吴佩孚与公众舆论互动的原因
1. 自身内在的爱国主义情怀驱使
2. 出于直皖派系斗争的政治需要
3. 借“五四”运动来提升自身的政治影响力
(三) 五四时期吴佩孚与公众舆论互动的影响
(四) 小结
三、直皖战争前吴佩孚与公众舆论的互动
(一) 公众反皖热潮的高涨
(二) 撤防北归期间吴佩孚与舆论的互动
(三) 直皖战争前的“电报”宣传
(四) 舆论对吴佩孚武力讨皖的支持与认可
(五)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4042476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二) 相关界定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五四前吴佩孚与公众舆论的互动
(一) 国内外要求和平的呼声日渐高涨
1. 公众呼吁南北议和
2. 军阀内部“主和派”的呼吁
3. 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劝和
(二) 公众“求和”呼声对吴佩孚的影响
(三) 倡议罢战主和,引领全国“和平”运动
(四) 公众舆论对主和通电积极评价与响应
(五) 小结
二、五四运动时期吴佩孚与公众舆论的互动
(一) 五四时期吴佩孚与公众舆论的互动
1. 声援学生的爱国运动
2. 在“山东问题”上与公众舆论的互动
3. 在“济南血案”与“闽案”上的为民发声
(二) 五四运动时期吴佩孚与公众舆论互动的原因
1. 自身内在的爱国主义情怀驱使
2. 出于直皖派系斗争的政治需要
3. 借“五四”运动来提升自身的政治影响力
(三) 五四时期吴佩孚与公众舆论互动的影响
(四) 小结
三、直皖战争前吴佩孚与公众舆论的互动
(一) 公众反皖热潮的高涨
(二) 撤防北归期间吴佩孚与舆论的互动
(三) 直皖战争前的“电报”宣传
(四) 舆论对吴佩孚武力讨皖的支持与认可
(五)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40424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4042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