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众迁徙、家园符号与地方认同——以洪洞大槐树和南雄珠玑巷移民为中心的探讨
本文选题:民众迁徙 切入点:族谱 出处:《史学理论研究》2011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山西洪洞大槐树与广东南雄珠玑巷是众多移民及其后裔心目中精神家园的象征。在被塑造成为家园符号的过程中,两地在有关移民的迁徙缘由、时机选择以及文字记载等方面有诸多的相同之处。但是,洪洞大槐树移民与南雄珠玑巷移民毕竟是分处两地且在不同时代的移民,因此在迁徙的动机、规模以及组织领导等方面都有与众不同之处,并进而形成各自独特的文化象征。洪洞大槐树与南雄珠玑巷本是地方的具体物象,但是却都不约而同地超越了区域的限制而成为众多人士追溯身世的主要参考,成为其心理认同中的家园。在这一过程中,家谱、族谱以及方志记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Abstract]:Shanxi Hongdong Big Sophora Tree and Guangdong Nanxiong Pearl Abbey Lane are symbols of the spiritual homeland in the minds of many immigrants and their descendants. In the process of being molded as a symbol of their homeland, the two places were concerned about the reasons for the migration of immigrants. There are many similarities in terms of timing and written records. However, immigrants from Hongdong Big Sophora tree and Nanxiong Pearl Abbey Lane are immigrants from different places and at different times, so the motive for migration is, after all,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scale and organizational leadership, and thus form their own unique cultural symbols. Hongdong Big Sophora Tree and Nanxiong Pearl Abbey Lane are local concrete images. However, they all overstep the limits of the region and become the main reference for many people to trace their lives and become the home of their psychological identity. In this process, genealogy, genealogy and local chronicl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历史学系;
【分类号】:K2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伯山;;徽州篁墩氏族迁徙考论[J];安徽史学;2011年03期
2 于秀萍;童广俊;;明初沧州移民的到来及移民聚落的形成[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3 李靖莉,孙远方,宋平;黄河三角洲洪洞移民考[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4 王建玲;;石湾窑新发现及其意义[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徐杰舜;;广府人的族群迁徙与文化认同[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6 卫才华;;北方移民民俗生活的社会记忆——以晋南移入民村调查为例[J];民俗研究;2008年04期
7 何国强;居山农耕的基本生计方式——客家族群生存策略研究系列之二[J];广西民族研究;2002年03期
8 吴芳;甘于恩;;粤语多源论[J];广西民族研究;2008年02期
9 成淑君;;明代政府调控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山东地区为例[J];南方论丛;2006年03期
10 李天宇;;山东方言擦音初探[J];菏泽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霞蔚;金元以降山西中东部地区的宗族与地方社会[D];南开大学;2010年
2 包国滔;宋元明时期归善县民族融合与社会变迁[D];暨南大学;2011年
3 纪永贵;中国口头文化遗产——董永遇仙传说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瞿大风;元朝统治下的山西地区[D];南开大学;2003年
5 傅辉;明以来河南土地利用变化与人文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6 孙向群;身在京华,心系齐鲁[D];山东大学;2009年
7 郭守靖;齐鲁武术文化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中堂;河南的匪祸与乡村社会1912-1932[D];兰州大学;2011年
2 叶先知;岭南水乡与江南水乡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特征比较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3 陈洁;珠三角水乡传统滨水建筑空间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4 刘娟娟;明清山东移民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倪尚明;黎贞及其《秫坡集》[D];暨南大学;2006年
6 唐智佳;明初南阳盆地人口迁移研究(1368-1424)[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秦佩;固义傩戏与赛戏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陈晓东;迁徙自由视野下的政府移民[D];苏州大学;2009年
9 石菊红;信仰、仪式与象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10 金馨瑜;根祖文化视角下洪洞通背拳技术与思想的双重建构[D];中北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卞孝萱;;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读论文集《家谱与地方文化》[J];江苏地方志;2008年03期
2 唐启翠;传统文人的精神家园——《桃花源记》源流考[J];社科纵横;2000年04期
3 赵保红;重思近代哲学之理性形而上学[J];理论导刊;2005年07期
4 林伊;;闲读《我的精神家园》[J];高中生之友;2007年24期
5 陈颂英;;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J];当代贵州;2007年23期
6 孙正聿;;辩证法与精神家园[J];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03期
7 蒋培君;;论济慈对自然美的体验与歌唱[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8年11期
8 任丁;周黎明;刘军;胥杰;胥树伦;;对灾后精神家园重建的几点认识[J];中华文化论坛;2008年04期
9 甘安顺;;中国文化创新论略(之三)——关于个体生命与文化创新的思考[J];创新;2009年05期
10 莫彭龄;;成语文化与常州地方文化建设[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咏民;;档案馆馆藏族谱及其开发利用[A];2007年海峡两岸档案暨缩微学术交流会论文集(大陆地区代表部分)[C];2007年
2 蓝东兴;;从宣传先进人物到守护精神家园[A];贵州省社科界“学习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座谈会论文集[C];2011年
3 刘卫华;;传承燕赵文明 打造精神家园——省博物新馆与石家庄市城市文化建设[A];创新·发展·和谐——河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8年
4 邓文华;;董子先祖及董子后裔的迁播[A];董仲舒与河北历史文化研究[C];2007年
5 陈余根;;营造精神家园[A];《新时代的脚步声》之八——追寻的旋律[C];2003年
6 欧积德;;慰抚心灵——《午夜的诗人》赏析[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阿毛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王喜国;;透析精神家园应把握的四个维度[A];马克思主义 中国探索与当代价值: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9年
8 周智勇;;岳阳楼上闻吹笛 能使春心满洞庭——打造城市的精神家园[A];规划引领下的新型城市化研究——2009年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集[C];2009年
9 郭剑;;初探畲民之族谱[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吴起秀;;传统文化:中国画挥之不去的精神家园[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陈瑞珠;漳台族谱对接网站正式开通[N];闽南日报;2009年
2 记者 黄如飞 通讯员 张强福;上杭客家族谱馆打造“海峡客家”精神家园[N];福建日报;2009年
3 记者 陈智勇 实习生 游怡冰;20余部珍贵族谱首次回大陆展览[N];泉州晚报;2011年
4 记者 康清辉;族谱资料促“寻根”活动“升温”[N];石狮日报;2011年
5 记者 杨佳彬 廖培煌 实习生 杜妮娜;族谱见证两地亲人血脉情深[N];泉州晚报;2011年
6 陈乔文;族谱牵系两岸同胞深情[N];中国文化报;2009年
7 记者 苏雄锋;漳台族谱对接网站17日开通[N];闽南日报;2009年
8 记者 沈汝发;漳州与台湾族谱网上对接[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9 林联勇 施由森;永春林氏族谱见证闽台文化交流[N];福建日报;2010年
10 记者 李春璞;40本族谱藏阁楼76年来保存完好[N];长沙晚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宫丽;精神家园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田文兵;民族文化重构与回归精神家园[D];兰州大学;2010年
3 张才刚;数字化生存与文学语言的流变[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夏光武;黑塞作品在美国的接受与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韩袁红;王小波小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吴遐功;明清台湾二层行溪流域汉人移垦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7 苏克军;于无地彷徨—鲁迅作品中的“家”[D];吉林大学;2007年
8 梁英;大众叙事与精神家园[D];四川大学;2007年
9 兰文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现代建构的双重文化进路[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0 李刚;20世纪90年代中国散文与知识分子自我认同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丽;通往精神家园的体悟之路——庄子诗性解读[D];青岛大学;2004年
2 任秀霞;流浪:此岸到彼岸的距离[D];武汉大学;2004年
3 李柯;日暮乡关何处是——论伊迪丝·华顿在《欢乐之家》中对精神家园的求索[D];吉林大学;2004年
4 耿奖研;休闲价值与“成为人”[D];山西大学;2010年
5 陈杰;丰盈人性:当代道德教育的应然追求[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赵志红;回归田园的游子之歌[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阮娟;寻找精神家园[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8 冯慧婧;张炜小说的生命意志与精神家园主题[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9 申海敏;在经典阅读中建构学生的精神家园[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书艳;重返人类精神家园[D];河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263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1626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