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史志论文 >

张荫棠“藏俗改良”的历史人类学考察——基于《藏俗改良》《训俗浅言》文本

发布时间:2018-03-29 22:19

  本文选题:清末 切入点:张荫棠 出处:《中国藏学》2014年03期


【摘要】:清末,张荫棠在其全面藏事革新期间向民间撰译颁发的《藏俗改良》《训俗浅言》两本小册子,标志着"藏俗改良"的开始。《藏俗改良》《训俗浅言》的内容体现出在关照藏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清末共时态的风俗文化元素,体现出20世纪初中国社会风俗的迈进方向,对西藏风俗文化发展具有重要引领作用。"藏俗改良"是西藏社会的一场思想洗礼,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长期的封建农奴制对社会风俗的束缚;深层意义在于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文化,巩固国家认同,其对现在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Abstract]:At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Zhang Yin-tang issued two pamphlets, "the improvement of Tibetan Customs" and "simple words of practice", issued to the folk during his overall Tibetan revolution. It marks the beginning of "the improvement of Tibetan customs". The content of "the improvement of Tibetan customs" shows that on the basis of taking care of the Tibetan traditional culture, it absorbs the elements of customs and cultur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Communist tense, and reflects the direction of Chinese social customs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improvement of Tibetan customs" is a baptism of Tibetan society, which to a certain extent has impacted the bondage of long-term feudal serfdom to social customs. The deep meaning li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grated national culture and the consolida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which is still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reference.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西藏民族学院学报》编辑部;
【分类号】:K297.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仁真洛色;正确认识和对待藏族传统文化[J];中国藏学;2001年03期

2 余仕麟;;藏族传统社会天葬习俗的缘由辨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窦存芳;;民族地区实现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之探讨——加快发展和壮大民族地区民俗文化力量[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2 马宁;;羌族成年礼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3 朱翠容;;论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问题[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4 万德权;陈兴亮;;藏族传统体育起源发展与宗教文化的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5 吴春梅;略论梁启超的历史文献学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6 钱善刚;;身行据乱 心写太平——康有为家思想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7 蒋跃波;试评曾纪泽的近代外交思想[J];安徽史学;2003年03期

8 方金华;;畲族民俗文化保护的基本法律问题——以福建宁德畲族聚居地为考察对象[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9 贾欣;;试论农业生产方式下的中国传统生育文化——基于文化符号学的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12期

10 李国飞;彭秋香;;简论近代“新民思潮”的逻辑发展[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尕藏加;天葬思想探微[J];西藏民俗;1997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庭硕;;从文化人类学到历史人类学[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09年04期

2 阿伦·I.古列维奇;周绍珩;;历史和历史人类学[J];第欧根尼;1991年02期

3 阿伦·I.古列维奇,周绍珩;历史和历史人类学[J];第欧根尼;1992年02期

4 E·勒胡瓦拉杜里,许明龙;事件史、历史人类学及其他[J];国外社会科学;1995年03期

5 黄志繁;历史人类学:读《走进历史田野》[J];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01期

6 彭兆荣;边界的空隙:一个历史人类学的场域[J];思想战线;2004年01期

7 侯杰;试论历史人类学与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史学月刊;2005年09期

8 王鸿儒;历史人类学与夜郎文化之谜[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9 阮云星;;宗族风土的地域与心性:近世福建义序黄氏的历史人类学考察[J];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8年00期

10 刘海涛;;论西方“历史人类学”及其学术环境[J];史学理论研究;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张应强;;历史人类学的研究取向及意义(提要)[A];庆贺黄淑娉教授从教50周年暨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宋光宇;;礁溪风华录——台湾宜兰县礁溪乡的历史人类学考察[A];人类学与乡土中国——人类学高级论坛2005卷[C];2005年

3 刘琪;;流动性与多样性——对云南德钦县的历史人类学考察[A];社会转型与文化转型——人类学高级论坛2012卷[C];2012年

4 王天鹏;;逃离与攀附:从“文化界定历史”论畲族与客家的形成和“土客”之争[A];族群迁徙与文化认同——人类学高级论坛2011卷[C];2011年

5 王媛;曹树基;;民居研究中的历史人类学方法与社会史视角之新探索——以松阳县石仓村为例[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仲伟民;历史人类学:跨学科研究的典范[N];光明日报;2005年

2 刘海涛;西方历史人类学的研究发展状况[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3 张小也;让理论从田野出发[N];中华读书报;2004年

4 萧凤霞 美国耶鲁大学人类学系;跨越时空:二十一世纪的历史人类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蔡红华;马克思是人类学家吗[N];光明日报;2014年

6 中国政法大学 张小也;文献与田野:两个方法的辩论[N];社会科学报;2005年

7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人员 韩f;历史人类学的缘起[N];文汇报;2011年

8 杜博思(Thomas David DuBois) 新加坡国立大学历史系;从“局外人”到“局内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王明珂 台湾中兴大学文学院院长、台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研究员;游移于边缘、边界的田野[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教授 郑成林;立足本土 回归整体:二十世纪澳门商业文明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应峰;中国式抵抗:高密阻路运动的历史人类学考察(1899-1900)[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玲玲;历史人类学视角下托马斯·贝恩哈特长篇小说《石灰厂》中现代艺术家的生存与恐惧[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2 徐庆红;闽东聚落社会史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831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16831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a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