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史志论文 >

县区志自然环境记述内容的分析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8-06-17 22:54

  本文选题:县区志 + 自然环境 ; 参考:《中国地方志》2010年09期


【摘要】: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是整体性、区域性、动态性、人地关系密切。地方志记述一地自然环境由来已久。广东首轮志书自然环境门类一般包括自然环境要素、自然资源、自然灾害三部分。首轮志书对于这三部分内容的具体记述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差异有自然环境区域性造成的,也有修志者对一地自然环境认识不同造成的。对于自然环境具体内容的记述,大部分志书基本上能够反映事物的基本特征、区域性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自然环境的变化、人类活动的影响,并注重自然环境内容的资政作用。第二轮修志要注意分析断限内自然环境的新变化、新特点,即注意自然环境的全面性与科学性、自然环境的区域特点、自然环境的动态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注意提升志书自然环境内容的资政作用。建议有条件的地区由专家执笔编写志书中的自然环境门类。
[Abstract]: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re integrity, regional, dynamic and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land. The local chronicles describe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of a place for a long time. Guangdong's first chronicle of natural environment categories generally include natural environment elements, natural resources, natural disasters three parts. There are great differences in the specific descriptions of these three parts in the first annals. These differences are caused by the regional nature environment and th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by practitioners. For the description of the specific contents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most of the chronicles can basically reflect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ing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gional natural environment, the changes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the influence of human activities.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content of the role of senior officials. In the second round of revision,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analysis of the new changes and new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namely, the comprehensiveness and scientificity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he dynamic changes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motion of the natural content of the record of the role of senior officials. It is recommended that qualified areas be written by experts to write the categories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in the books.
【作者单位】: 广东省广州市东风中路305号省府大院内10号楼10楼省志办;
【分类号】:Q14-5;K2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校建民,马履一,王小平,徐晋涛,杨军;密云集水区森林树木固C动态经济效益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2 刘引鸽;宝鸡渭北区域气温变化研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3 邵兆刚;孟宪刚;朱大岗;杨朝斌;雷伟志;王津;韩建恩;余佳;孟庆伟;吕荣平;钱程;;从能量输入角度讨论高原隆升的环境效应[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9年03期

4 史威;;三峡库区全新世环境考古及环境演变研究综述[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 孙延贵,张国伟,王冬青,张显廷,李冬玲;青海省生态环境分区的遥感应用研究[J];中国地质;2003年02期

6 宫辉力,诸云强,赵文吉,张松梅,李京;基于数字地球的全球变化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年04期

7 张振锋;游广永;赵元杰;;基于马尔科夫链模型的岱海地区气候变化周期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年03期

8 葛全胜,方修琦,张雪芹,吴绍洪;20世纪下半叶中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变化——关于全球环境变化区域研究的思考[J];地理研究;2005年03期

9 周旗;郁耀闯;;关中地区公众气候变化感知的时空变异[J];地理研究;2009年01期

10 夏正楷,杨晓燕;我国北方4 ka B.P.前后异常洪水事件的初步研究[J];第四纪研究;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淑云;吕厚远;刘嘉麒;J銉rg F.W.Negendank;;湖光岩玛珥湖高分辨率孢粉记录揭示的早全新世适宜期环境特征[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七卷)[C];2008年

2 黄应喜;蒋国荣;倪文琪;何金海;俞永强;;气候增暖对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能量传播的影响及其数值模拟[A];第三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高俊杰;;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分析[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群英;渭河流域全新世成壤环境演变及人类活动影响高分辨率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2 邓宏兵;江汉湖群演化与湖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孙延贵;西秦岭—东昆仑造山带的衔接转换与共和坳拉谷[D];西北大学;2004年

4 校建民;密云集水区公益林补偿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4年

5 周旗;关中平原土壤水环境变化与植被建设[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谢连文;罗布泊现代盐湖沉积与近两千年气候变化遥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

7 于国伟;云南疟疾疫情与蚊媒评价体系及地理信息系统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5年

8 严会超;生态公益林质量评价与可持续经营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9 刘茜霞;全球三维大气化学模式和全球大气环流模式的耦合研究及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5年

10 寇香玉;新生代孢粉分析与古气候定量重建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莉;新疆天山中部北坡头屯河及三屯河流域树木年轮气候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2 焦金林;《京都议定书》及各国利益博弈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3 傅顺;从环境演化角度探讨三星堆文化消失之原因[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4 孙龙;中国东部南方样带地表空间属性划分及典型交错区的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02年

5 贾耀锋;关中盆地东部全新世环境演变及其对人类文化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6 徐铭志;二十世纪后半叶中国气温和温度生长期的变化[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3年

7 张晓燕;全球变化视野中的中学地理探究型课程构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张小咏;5000a B.P.以来辽西地区环境演变与人地关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3年

9 郝玉芬;黄土高原中南部全新世土壤与环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10 张月鸿;汾渭平原全新世成壤环境演变的高分辨率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丽娟;梁收运;樊成意;;甘肃省地质灾害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J];西北地震学报;2011年S1期

2 秦银银;;生活需要争奇斗艳[J];发明与创新(中学时代);2011年06期

3 ;数字[J];华东科技;2011年07期

4 丛伯全;;21世纪的香格里拉情结——浅议《消失的地平线》反映出的生态主义思想[J];科技资讯;2011年15期

5 吴嘉玲;陈南;常向阳;;原产地域自然环境的综合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15期

6 陈飞;;动物的外衣[J];浙江林业;2006年03期

7 高崎;贾晨;;亟待拯救的珍贵野生动物[J];科学之友(上旬);2011年09期

8 ;为什么开车不晕车[J];奇闻怪事;2011年08期

9 阿兹猫;;爱沙尼亚自然之旅[J];地图;2011年04期

10 黎松峭;;民以食为天的冷静思考———地球日主题断想[J];南方国土资源;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田建业;潘强;;浅析建筑与人文和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以济源市旧街道改造为例[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李军;王江萍;徐轩轩;;规划中的功能秩序与自然生态环境[A];湖北省土木建筑学会学术论文集(2000-2001年卷)[C];2002年

3 杨芷英;;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时代课题:精神绿色——兼论人与自然环境之和谐[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曾小月;;生态批评视野中的狄更斯小说研究[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董雪峰;张鹏举;白丽燕;白雪;;浅析内蒙古藏传佛教寺庙选址[A];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学术年会暨第二届民族建筑(文物)保护与发展高峰论坛会议文件[C];2008年

6 罗成德;罗利群;;四川的自然灾害与可持续发展[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7 曾洪立;;与“自然”融合——秀起堂VS落水山庄[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刘晓霞;邱建辉;王和平;刘保健;王骜;刘宇杰;张敏;;模拟自然环境状态下聚乳酸的降解性能研究[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胡晓红;徐彝春;;山区公路隧道洞口景观营造[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6年

10 陈玉明;李建军;孙光;齐冬云;;胜利油田滩海工程建设中的环保措施研究[A];中国水利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集(滩涂利用与生态保护)[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兰勇 张飞;碧海蓝天:映射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N];广安日报;2008年

2 深圳大学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 国世平;论自然环境对消费的影响[N];消费日报;2004年

3 香港东区环保促进会主席 蔡世传;保护好我们的自然环境[N];人民政协报;2006年

4 李佳;建筑艺术与自然环境分秒同步[N];中华建筑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邓娟 实习生 黄庆梅;打造森林绵阳 大力改善自然环境[N];绵阳日报;2009年

6 鸡西市环保局;改善自然环境 保障妇女儿童健康[N];鸡西日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文桦;请善待积淀5千年文明的沃土[N];中国花卉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王全力;实现大道与自然环境相和谐 保质量 保安全 保进度[N];青岛日报;2006年

9 刘元旭、胡梅娟;忽视社会和自然环境将制约城市投资环境[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10 张依、杨佛尘整理;给建筑一颗生态“芯”[N];人民铁道;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军;中国古都建设与自然的变迁[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0年

2 史本恒;胶东半岛中全新世人类对环境的文化适应[D];山东大学;2009年

3 蔡林沁;基于Agent的煤矿智能虚拟环境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4 滕云;十八世纪中国古典园林与欧洲古典园林比照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09年

5 刘洪亮;天津市水体中主要病原生物分布规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6 张敏;自然环境变迁与北魏的兴衰[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7 王军;中国古都建设与自然的变迁——长安、洛阳的兴衰[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年

8 范小华;三峡库区河岸带复合生态系统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9 孙杰远;教育促成人力资源生长:西南三地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10 张秀萍;环境保护社会制度建构的理论分析[D];山西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洁宁;生态园林城市解析[D];南京林业大学;2006年

2 赵擎昊;论环境美学与当代人的生存境遇[D];长春理工大学;2007年

3 李剑锋;人文基点下的建筑技术美学初探[D];中国美术学院;2008年

4 张毅;高层建筑与地域环境的和谐共生[D];太原理工大学;2006年

5 张雷捚;因地制宜、构建和谐的生态人居环境[D];江南大学;2007年

6 魏林;城市美学四论[D];西南大学;2009年

7 赵茜;博物馆建筑创作中地域因素的导入手法[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8 陈姗姗;论罗斯金自然观和文化观的相互融合关系[D];浙江大学;2010年

9 李进;国际直接投资与自然环境[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10 卢正懋;度假酒店在环境空间之特性探讨[D];厦门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0328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20328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e9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