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3年英使眼中的大运河民俗
本文选题:英使 + 京杭大运河 ; 参考:《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摘要】:京杭大运河作为我国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历史上曾起过巨大作用,其沿线是中国最富庶的农业区之一,被誉为民俗陈列室、古代文化长廊等。近几年,随着京杭大运河申遗成功,关于大运河的研究也逐渐成为热点。然而,很多学者都是从文化、政治等方面进行探讨,对于大运河民俗却很少有人进行研究。1793年英国使团在中国境内往返途中都取道京杭大运河,他们笔下记录了京杭大运河的民俗风情与地方文化,当时的大运河民俗以及运河沿岸的城市民俗都被记录下来,富有史料和学术价值,可以丰富、补充我国现有文献当中的京杭大运河民俗事象;其中所体现的民俗资料都是由外国人记载的,其中可能会有一些误解、错漏乃至偏见,对此进行研究,可以还原其时真实的民俗面貌,推进关于大运河的民俗研究;可以揭示中西民俗文化之间的冲突、传播,开启民俗研究的一个新角度。因此,本文对英使记录的民俗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在第一章对英使记录的民俗资料进行全面梳理,第二章从交通运输和劳动民俗方面进行研究,第三章分析城市民俗,包括建筑居住、饮食服饰、城市商业、婚姻丧葬等方面,第四章对抽烟、饮茶、信仰等社会民俗进行挖掘,同时参考同时期的其他著作记载及民俗学资料,进行民俗学的专项研究。
[Abstract]:As the traffic artery between north and south of China, the Grand Canal has played a great role in history, along which is one of the richest agricultural areas in China. It is known as the folk showroom, the ancient culture corridor and so on.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success of the Grand Canal, the research on the Grand Canal has gradually become a hot spot. However, many scholars discussed the Grand Canal from the aspects of culture and politics, but very few people studied the folk customs of the Grand Canal. In 1793, the British Mission passed through the Grand Canal through the Beijing-Hangzhou Canal on the way to and from China. They wrote about the folk customs and local culture of the Grand Canal. Both the folk customs of the Grand Canal and the city folk customs along the canal were recorded. They were rich in historical data and academic value and could be enriched. The folklore of the Grand Canal in Beijing and Hangzhou is supplemented by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in our country; the folklore materials embodied therein are recorded by foreigners, and there may be some misunderstandings, omissions and even prejudices, which may be studied. It can restore the true folklore of the time, promote the study on the Grand Canal, reveal the conflict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folklore cultures, spread, and open a new angle of folklore study. Therefore, this paper collates and analyzes the folklore data recorded by British envoys. In the first chapter, the folklore records of British ambassadors are comprehensively combed. The second chapter studies the folklore of transportation and labor, and the third chapter analyzes the urban folklore. This includes building and living, food and clothing, city commerce, marriage and funeral. Chapter IV excavates social folklore such as smoking, tea drinking, belief, and so on. At the same time, it refers to other works and folklore materials of the same period. Carry out a special study of folklore.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K89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奚国金;明代常镇运河的利用和整治[J];东南文化;1985年00期
2 曹力铁;;运河水[J];杭州(生活品质版);2013年02期
3 梁志宏;;别运河[J];山花;1988年09期
4 沈悦林;;运河品质保护专题研讨会近日在运河畔举行[J];现代城市;2007年01期
5 王全大;;古运河人家[J];照相机;2009年04期
6 王金海;夏增江;;运河船号[J];文史精华;2011年S1期
7 叶美兰;李沛霖;;试论1840~1937年运河与扬镇地区经济之关系[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8 耿言;;观运河堤有感[J];三角洲;2010年04期
9 王国平;;确立京杭大运河保护新理念[J];江南论坛;2006年07期
10 潘杰;;江苏运河水环境与水文化问题的对策研究[J];江苏水利;2007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陆鼎言;韩延庆;;略论湖州的运河经济与运河文化[A];太湖高级论坛交流文集[C];2004年
2 李方中;朱木寿;鹿悌君;;台南运河兴衰探究[A];2013年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学术年会暨中国大运河水利遗产保护与利用战略论坛论文集[C];2013年
3 潘杰;;江苏运河水环境与水文化问题的对策研究[A];首届中国水文化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9年
4 靳怀X>;;南运河德州段治理开发与保护研究[A];2013年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学术年会暨中国大运河水利遗产保护与利用战略论坛论文集[C];2013年
5 金本宽;;确立创新理念 增强开拓意识——进一步强化优化苏北运河水运管理 精心打造江苏内河第一条快速航道[A];中国航海学会2003年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专刊[C];2003年
6 马万顺;;关于城市水利建设的思考[A];2006年全国城市水利学术研讨会暨工作年会资料论文集[C];2006年
7 陈志富;;萧绍运河的开挖和发展变迁[A];2013年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学术年会暨中国大运河水利遗产保护与利用战略论坛论文集[C];2013年
8 曹岳;;关于北运河通州段水体还清的思考[A];中国水利学会2010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9 张庆;李东晨;;扩建苏南运河 构建和谐水运环境[A];江苏省航海学会2005年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菲 邓卫华;古运河旅游活力再现[N];华东旅游报;2006年
2 记者 翁若川;保护运河 申报世遗[N];杭州日报;2006年
3 杭州市运河指挥部副总指挥 朱坚白;保护运河 延续文脉[N];经济日报;2006年
4 白鸿叶;八省运河泉源水利情形图[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5 记者 吴涛;运河水质可望彻底变清[N];商丘日报;2006年
6 李文峰 邹平;古运河旅游开发“加减乘”[N];扬州日报;2006年
7 王虎华;千秋风韵古运河[N];扬州日报;2006年
8 朱敏邋实习生 杨寅;市政协调研古运河风貌带整治[N];无锡日报;2008年
9 王晓晶;古运河的新生机[N];农民日报;2008年
10 杨焕然;再造运河新景观[N];杭州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秀捷;北运河通州城区段水质净化研究与示范[D];中国农业大学;2016年
2 于洋;北运河水体中氨氮的氧化过程及微生物响应特征[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恩雪;浅析歌剧《运河谣》中的咏叹调<来生来世把你爱>[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2 李雪飞;光绪年间鲁西南运河河运的衰废与社会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3 许士红;运河(聊城段)三种民间乐舞的变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年
4 王娟;聊城运河公园规划设计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6年
5 闫智茹;1793年英使眼中的大运河民俗[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6 左悦;沈阳市南运河水系的水环境污染调控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7 许海华;鲁运河城市带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研究[D];扬州大学;2008年
8 姜馨;扬州运河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张渊;扬州古运河旅游资源展示系统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10 李建君;聊城运河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扬州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0373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2037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