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史志论文 >

贵州六百年地震灾害与社会救治研究

发布时间:2019-01-14 09:19
【摘要】:贵州素有“山国”之称,地质结构复杂多样,各类自然灾害较多。就元至民国这六百年间,贵州地震灾害言,对当地的自然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留下了诸多文献资料。内容涉及地震产生前后的现象,政府及当地各族居民采取的积极措施等。故系统梳理此类资料,总结其间的规律,对当下贵州省抗震救灾、经济建设和城市规划大有裨益。为说明这一问题,本文共分五章加以探讨之:第一章绪论,系统阐述了本论文的选题缘由、贵州地震历史文献和贵州地震研究概况等,指出了本研究的意义,前期成果不足,以及论文要研究的重点。第二章贵州断裂带及地震区概况,在分析研究前人有关贵州地质结构的基础上,阐述贵州四大断裂带,及其在此前提下划分的五个震区概况,揭示了黔省“小地震、大灾害”的原因。第三章贵州地震概况及影响,贵州地质结构的差异大,黔省地震按其产生原因、震后地貌呈现的“相”,大致可分为构造性地震、塌陷性(陷落性)地震等,地震频率西北强东南弱、破坏性西强东弱,此外,还具有周期性、条带性、多复合灾害等特点。这样的地震特点,对贵州社会、经济、建设都产生了不利影响。第四章贵州地震灾害预防与灾后重建,今天贵州省境内,早有地震发生,并产生了一整套地震灾害预防诸措施。就元至民国言,各历史文献,以及今天的田野调查资料显示,贵州地区各族居民已经拥有一整套地震预测知识,涉及灾害重建诸多内容,发掘这些内容,对今天我省地震预防与救治有着积极意义。第五章余论,回顾了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解决的相关问题,并指出丰富区域性灾害史的研究内容,对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生态建设等方面有着积极意义。
[Abstract]:Guizhou is known as "mountain country", the geological structure is complex and diverse, various kinds of natural disasters. During the six hundred years from Yuan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earthquake disaster in Guizhou had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local nature and society, leaving a lot of documents and materials. The contents involve the phenomena before and after the earthquake and the positive measures taken by the government and local residents. So it is beneficial to earthquake relief,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urban planning of Guizhou province. In order to explain this problem,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an introduction, which systematically expounds the reason of this paper, the historical documents of Guizhou earthquake and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earthquake research in Guizhou, and points out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study and the lack of previous achievements. And the focus of the paper to be studied. In the second chapter,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Guizhou fault zone and seismic area,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and studying the geological structure of Guizhou, the four major fault zones in Guizhou and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five earthquake regions are expounded, which reveals the "small earthquake" in Guizhou province. The causes of "great disasters"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general situation and influence of Guizhou earthquake, the difference of Guizhou geological structure is great, the earthquake in Guizhou province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tectonic earthquake, collapsible (subsidence) earthquake and so on according to the reason of its occurrence and the "phase" of geomorphology after the earthquake. The earthquake frequency is weak in the northwest, strong in the southeast, weak in the destructive west, strong in the east and weak in the east. In addition, it also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eriodicity, banding and multiple complex disasters. This kind of earthquake characteristic, to Guizhou society, the economy, the construction all produced the unfavorable influence. Chapter IV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 in Guizhou Province, today, an earthquake occurred early in Guizhou Province, and produced a set of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measures. As far as Yuan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are concerned, various historical documents, as well as field survey data today, show that the residents of all ethnic groups in Guizhou already have a whole set of knowledge of earthquake prediction, involving many aspects of disaster reconstruction, and excavating these contents. It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for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in our province today. In the fifth chapter, the author reviews the research contents and the related problems, and points out that enriching the research content of regional disaster history is of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 at present.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K2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毅;;宋代西藏的地震灾害及其应对措施[J];中国藏学;2008年03期

2 云樵;;为四川地震灾害而作[J];辽河;2008年07期

3 陈非子;;救别人,先要救自己[J];中老年保健;2008年07期

4 ;关注地震灾害 提高防震能力 市地震局与《躬耕》杂志社联合举办防震减灾有奖征文活动[J];躬耕;2010年05期

5 龙仁青;;孩子,你睡着了吗——写给被地震灾害夺去生命的孩子[J];诗刊;2010年09期

6 吕俊旭;;闽台大学生地震灾害认知调查及比较研究[J];青春岁月;2013年13期

7 ;中共中央、国务院致四川道孚县遭受地震灾害的干部群众和驻军指战员的慰问电[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81年02期

8 ;中共中央、国务院致新疆乌恰县遭受地震灾害的群众干部和驻军指战员的慰问电[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85年24期

9 青白;;我国历史上的地震灾害[J];民防苑;2007年05期

10 ;如何是好——为在地震灾害中罹难的同胞伤怀有感[J];中国发明与专利;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传华;;试论地震灾害及其减灾对策[A];中国减灾与新世纪发展战略——首届“中国21世纪安全减灾与可持续发展战略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2 李保廷;;社会发展与地震灾害[A];山西省地震学会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刊[C];2005年

3 崔秋文;;地震灾害经济学研究的思考[A];中国地震学会第11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高孟潭;;防御地震灾害能力低是制约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5 龙海云;吴采红;姚奕婷;;幼儿地震灾害自救常识科普调研[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09《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论坛暨第十六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9年

6 延军平;白晶;苏坤慧;;对称性与地震灾害趋势[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孙建刚;李新乐;;少数民族聚居地地震灾害与灾害管理[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10科普理论国际论坛暨第十七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杨智娴;;减轻21世纪的地震灾害[A];中国地震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文集[C];1999年

9 成小平;杨建思;;地震灾害应急评估系统的构架[A];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10 张长义;林俊强;;地震灾害及潜在危险地区环境识觉与调适行为之分析研究——以南投埔里为例[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强;发扬顽强奋战精神 同心战胜地震灾害[N];吉林日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张琨;排查治理安全隐患 降低地震灾害损失[N];绵阳日报;2014年

3 郭元乐邋赵亚平;甘肃加强应对地震灾害安全防范工作[N];中国建设报;2008年

4 苟保平;省委省政府通报我省地震灾害情况[N];甘肃日报;2008年

5 特约记者 任郭英 李军;陕西煤化积极应对地震灾害[N];中国化工报;2008年

6 刘毅;攀枝花局沉着应对地震灾害全力保通关[N];中国国门时报;2008年

7 省政协常委 李并成;关于预防和抗击地震灾害的建议[N];民主协商报;2008年

8 心文;对我国四川遭受地震灾害表示慰问[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9 蔺津;自治区政协召开《宁夏地震灾害与对策研究》课题启动会[N];华兴时报;2008年

10 张兰;专项资金助地震受灾户房屋重建[N];泸州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超;平原区路堤地震灾害风险评价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2 李天祺;能源供应系统地震灾害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7年

3 宁宝坤;地震灾害时空分布与紧急救援响应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0年

4 董惠娟;地震灾害与心理伤害的相关性及其心理救助措施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年

5 周柏贾;分布式虚拟仿真地震应急演练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6 杨挺;城市局部地震灾害危害性指数(ULEDRI)及其在上海市的应用[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0年

7 王毛毛;龙门山南段活动断层相关褶皱与四川盆地地震灾害风险分析[D];南京大学;2013年

8 吴新燕;城市地震灾害风险分析与应急准备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年

9 黄静;基于网络技术的虚拟地震会商系统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5年

10 肖东升;基于GIS和CA的地震灾害压埋人员情景分析与评估理论[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代少强;贵州六百年地震灾害与社会救治研究[D];贵州大学;2017年

2 王若嘉;宁洱民众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特点与规律[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9年

3 李晓丽;地震灾害符号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8年

4 张文佳;藏区民众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的特点[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3年

5 焦译布;城市地震预防与减灾管理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5年

6 韩晓敏;汾渭盆地地震灾害时空特征及相关因子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7 王博;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城市社区地震灾害应急管理能力评价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8 吴梦初;台湾地震灾害时空对称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9 刘洋;新疆地震灾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影响路径[D];复旦大学;2014年

10 冉娜·迪力夏提;中日地震灾害应急救援体系比较研究[D];新疆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4085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24085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3d7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