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桂东北瑶汉民族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7 05:10
本文关键词:民国时期桂东北瑶汉民族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瑶汉民族关系是广西民族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西民族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在瑶族与汉族漫长的历史关系中,民国时期的瑶汉民族关系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在深入调查和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民族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多维视野,对民国时期桂东北地区瑶汉民族关系进行多层面的研究,客观地分析和揭示了民国时期桂东北地区瑶汉民族团结友好关系的主流、瑶汉民族关系存在的隔阂或矛盾的历史原因以及瑶汉民族关系在广西民族关系格局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文首先从宏观的视角,对民国时期桂东北瑶汉关系在广西民族关系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进行分析,进而从桂东北瑶汉民族的来源及其分布出发,简述了民国以前两族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相互交流、吸收的睦邻友好关系,瑶汉民族在反抗封建压迫的斗争中共患难。其次是通过对旧、新桂系实行的民族政策的差异及其本质特征的分析,阐述了旧桂系因缺乏显性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观念,其统治时期没有明确的民族政策。而新桂系为巩固在广西的统治施行了改革传统社会组织和管理制度、实施“特种部族”教育以及改良风俗等一系列的民族政策,客观上促进了桂东北瑶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推动了瑶汉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但新桂系奉行大汉族主义,强迫弱小民族同化,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对瑶汉关系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中央红军长征途径桂东北地区,中国共产党根据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制定并实施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民族政策,加强了红军与少数民族群众的友谊及瑶汉民族的团结。其三是阐述了瑶汉民族的经济关系,认为桂东北瑶汉民族有着广泛的经济交往和频繁的商贸活动,这对两族尤其是瑶族的经济生产和社会发展,对增进瑶汉民族间的了解,加强瑶汉民族的团结等起到了重要作用。其四是分析了瑶汉民族密切的文化关系,认为在民国时期,随着瑶汉民族之间交往的增多,以汉文化在瑶族地区的传播为主流的瑶汉文化交流进一步加深,在宗教文化领域、节日习俗、语言文化以及文学艺术等方面实现了交融互渗。民国时期随着瑶汉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相互“结同年”、“挨伙计”、“拜寄爷或寄娘”,互相通婚,共同抗暴甚至相互“融合”。但由于历代封建王朝和国民党反动派推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在大汉族主义思想的影响下,部分汉族歧视欺压、乘机盘剥和敲诈瑶族,为此部分瑶族产生了戒汉心理,所以在瑶汉民族友好交往与“融合”的同时,瑶汉民族间的隔阂依然存在。
【关键词】:民国时期 桂东北 瑶汉民族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K28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英文摘要5-10
- 前言10-14
- (一) 研究范围10
- (二) 研究意义和价值10-11
- (三) 研究现状评述11-12
- (四) 研究方法12
- (五) 研究的资料来源与难度12-13
- (六) 民族关系的界定13-14
- 一、民国前桂东北瑶汉民族关系概况14-21
- (一) 桂东北地区瑶、汉民族的来源与分布14-16
- (二) 民国以前桂东北地区瑶汉民族关系概述16-21
- 1. 共存互补的经济关系17-18
- 2. 密切的文化关系18-19
- 3. 互相“融合”19-20
- 4. 政治上同命运反压迫20
- 5. 封建压迫造成的瑶汉隔阂关系20-21
- 二、民国时期各党派的民族政策21-26
- (一) 旧桂系统治时期的民族政策21
- (二) 新桂系的民族政策21-25
- (三) 红军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桂东北的民族政策25-26
- 三、民国时期桂东北瑶汉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26-36
- (一) 瑶汉密切的经济交往26-32
- 1. 汉族先进生产技术的掌握27-28
- 2. 互通有无的产品交换28-32
- (二) 瑶汉经济交往对社会的影响32-36
- 四、民国时期桂东北瑶汉密切的文化关系36-49
- (一) 瑶汉宗教文化的交流36-39
- 1. 汉族原始宗教对瑶族宗教文化的影响36-37
- 2. 道教对瑶族宗教的影响37-39
- (二) 节日的借用揉合与习俗的仿效39-44
- 1. 节日的借用与揉合39-40
- 2. 习俗的仿效与承袭40-44
- (三) 语言文化的相互影响44-48
- 1. 汉语对瑶语的影响45-46
- 2. 汉字的学习和使用46-47
- 3. 瑶语对汉族的影响47-48
- (四) 瑶汉文学艺术交流48-49
- 1. 汉族民间文学在瑶族中的传播48
- 2. 汉瑶民间艺术的交流48-49
- 五、民国时期两族关系的两种格局49-61
- (一) 友好交往与“融合”49-57
- 1. 毗邻而居或相互杂居49-51
- 2. “挨伙计”、“结同年”、“拜寄爷或寄娘”51-52
- 3. 收养汉族子女52
- 4. 瑶汉通婚52-53
- 5. 患难与共反压迫53-55
- 6. 相互“融合”55-57
- (二) 隔阂与纠纷57-61
- 1. 歧视欺压57-59
- 2. 乘机盘剥59-60
- 3. 设局诈骗60
- 4. 瑶族的戒汉心理60-61
- 六、民国时期桂东北瑶汉民族关系的特点及其成因61-70
- (一) 团结友好是两族关系的主流61-64
- (二) 汉族对瑶族社会影响的加深64-65
- (三) 瑶汉民族关系中的双重作用65-66
- (四) 瑶汉民族关系发展的不平衡性66-68
- (五) 瑶汉关系是桂东北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68-70
- 七、余论70-73
- 注释73-88
- 参考文献88-97
- 一、史料类88-91
- 二、专著类91-94
- 三、论文类94-97
- 附录:读研期间科研成果简介97-98
- 后记98-99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古伟霞;;从“瑶妃”文化现象看我国明代的汉瑶民族关系[J];华章;2013年1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陆栋梁;湘桂走廊丧葬仪式音乐文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蒋桂东;屯堡人与周边少数民族族际通婚在现代化背景下的演变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影响[D];贵州民族学院;2011年
本文关键词:民国时期桂东北瑶汉民族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24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31247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