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史志论文 >

中国西南民族地区市场的起源与历史形成

发布时间:2017-09-07 11:20

  本文关键词:中国西南民族地区市场的起源与历史形成


  更多相关文章: 市场起源 集贸市场 定期市场 历史形成 集市类型


【摘要】: 本文较为集中地讨论了我国西南多民族地区集贸市场的起源及历史形成问题。 在“绪论”里,主要论述了本文选题的缘起和意义、主要研究思路、本文的方法及材料来源等方面的一些基本问题,同时,还对涉及本文的一些重要的国内外参考文献做了初步的回顾和梳理。 在第一章有关“原始交换和市场起源”问题的讨论中,作者探讨了原始交换的起源及其几种主要的形态诸如“援助式交换”、“馈赠式交换”和“无言式交换”等;同时,运用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的案例和世界上其他地区的一些民族志材料,在很多前辈学者已有学术成果,尤其在导师卢勋先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也对“市场起源”问题做了必要的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例如,本文提出了“市场起源”的两种可能的模式:一是“集会交易”导致的市场起源,二是“默契交易”导致的市场起源。 在第二章有关“西南多民族地区集贸市场(即定期市场)的历史形成”问题的探讨中,作者分析了西南地区的自然环境、经济文化类型及其对于集贸市场之形成的影响,指出了西南地区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特点及其与集贸市场之形成过程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关联。接着,还简要地叙述了西南多民族地区集贸市场的历史,,并进一步分析了西南地区定期市场的时空密度问题。作者认为,我国西南多民族地区的集贸市场,有着不同于国内其他地区之集贸市场体系的特点,这些特点既与西南地区具体的地域历史密切相关,也与该地区多民族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定期市场的时空密度,也是构成其特点的一个重要的侧面。 从第三章至第六章,作者分别对西南多民族地区集贸市场的历史形成路径,进行了“类型化”的描述和分析。作者认为,由于我国西南地区在地形地貌、生态环境、人文社会和民族关系等方面,都存在着极其复杂的多样性背景,因此,该地区集贸市场的具体的历史形成过程,也就是非常复杂和具有多样性的。如果把它们的历史形成路径予以简要的归纳,则可以析出若干具有不同特点的“类型”。作者根据西南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将这一地区的集市大致分为产地型集市、集散地型集市、节日集会型集市、庙会型集市、行政中心型集市、军事要塞型集市和交通要道型集市等7种主要类型。当然,这些类型,在一定程度上都只是一个理想型的总结,我们除了需要指出不同市场形成路径的类型间的彼此关联之外,还应意识到某些集市也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并非只由某种单纯的要素所促成。例如,有的集市之形成规模,既可能有产地型的因素,即当地出产的物资构成了其重要的条件,但同时,它也可能与其交通条件密切相关。 在本文的结语部分,作者就“从市场‘起源’到‘历史形成’”的研究思路,以及在文章中所提出的“两种起源的可能性与多种形成的路径(类型)”的观点做了进一步的说明。同时,还对在前文中未及探讨的“西南多民族地区集市的场期制特点及其变迁”和“族际社会与集贸市场”等问题,做了一定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市场起源 集贸市场 定期市场 历史形成 集市类型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K280.7;F729
【目录】:
  • 绪论9-19
  • 一、 本文选题的缘起和学术意义9
  • 二、 本文借鉴的主要成果9-18
  • (一) 关于“交换与市场起源”问题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9-12
  • (二) 经济史学家波拉尼关于“交换与市场起源”的研究12-13
  • (三) 经济人类学关于“交换与市场体系及其功能”的研究13-17
  • (四) 我国学者有关“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集贸市场”问题的研究17-18
  • 三、 本文试图探讨或解决的主要问题18-19
  • 四、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19
  • 第一章 原始交换与市场的起源19-31
  • 一、 原始交换的产生19-22
  • 二、 原始交换的形态22-27
  • (一) 援助式交换23-24
  • (二) 馈赠式交换24-25
  • (三) 无言式交换25-26
  • (四) 扩大价值形态的交换和早期货币的产生26-27
  • 三、 市场的起源27-31
  • (一) 集会交易与市场起源27-30
  • (二) 默契交易与市场起源30-31
  • 第二章 西南民族地区集贸市场(亦即定期市场)的形成31-43
  • 一、 自然环境、经济文化类型及其对集贸市场的影响32-35
  • 二、 集贸市场(定期集市)的历史概述35-39
  • 三、 定期市场的时空密度39-43
  • 第三章 节日型与庙会型集市的形成43-52
  • 一、 节日型集市的形成43-48
  • (一) 西南多民族地区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43-44
  • (二) 集贸性节日:丽江骡马会44-45
  • (三) 节日集会中的集市交易45-48
  • 二、 庙会型集市的形成48-52
  • (一) 庙会的聚集性与集贸功能48-51
  • (二) 庙会型集市的交易特点51-52
  • 第四章 产地型与集散地型集市的形成52-60
  • 一、 产地型集市的形成52-55
  • 二、 集散地型集市的形成55-60
  • 第五章 行政中心与军事要塞型集市的形成60-67
  • 一、 行政中心型集市的形成60-64
  • 二、 军事要塞型集市的形成64-67
  • 第六章 交通要道型集市的形成67-75
  • 一、 古道交通与集市的形成67-72
  • 二、 水运码头与集市的形成72-75
  • 结语75-82
  • 一、 从市场“起源”到“历史形成”75-76
  • 二、 两种“起源”的可能性与多种形成的路径(类型)76-77
  • 三、 西南多民族地区集市的场期制特点及其变迁77-78
  • 四、 族际社会与集贸市场78-81
  • 五、 集市问题研究的学术意义及现实意义81-82
  • 参考文献82-84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周政旭;;贵州少数民族聚落及建筑研究综述[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2 杨新华;倪民军;;市场起源的文献回顾及评价[J];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07期

3 李良品;;明清以来西南民族地区集市习俗及成因——以贵州省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吴晓燕;集市政治:交换中的权力与整合[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陈雪;从断裂到弥合—山江纯苗区口传教育的现代转型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万庆;乾隆时期关于铜禁政策的大讨论及相关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2 李子娟;民族地区集市交易行为的非经济因素分析[D];吉首大学;2012年

3 殷叔鹏;明代松潘卫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092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8092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9f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