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的建构及其意义
本文关键词:“岭南”的建构及其意义
【摘要】:从"百越"这样的"以人名地"概念到"岭南"这样的"以地名地"概念,又从他者与我者对"岭南"一词的不同看法,到屈大均以"广东"替代"岭南"的主张,最后到清代以"岭南"专指广东,"岭南"这个概念的意义在历史上是被不断建构、不断变化的。这个过程的背后,是帝国扩展、区域开发、地方文化发展、我者与他者的互动,以及观念的变化。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关键词】: 岭南 百越 广东
【分类号】:K29
【正文快照】: 在中国的区域社会与区域文化讨论中,“岭南”这个概念屡见不鲜。在现今人们的头脑中,它与广东差不多是同义词。1其实,这个概念从出现到日后的变化,都一直与历史上的“我者”与“他者”对这一地区的认识过程直接相关。尽管岭南研究已经汗牛充栋,但对这一过程做一番梳理仍有必要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姜维公;;从传统民族观与正史体例来看正史四夷传的部族前史兼论族源族属问题[J];东北史地;2006年06期
2 胡守为;南朝岭南社会阶级的变动[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3 黄金铸;六朝岭南政区城市发展与区域开发[J];中国史研究;1999年03期
4 范家伟;六朝时期佛教在岭南地区的传播[J];佛学研究;1995年00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赵世瑜;;“岭南”的建构及其意义[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5期
2 王元林;;六朝岭南海陆丝路变迁与苍梧郡地位的变化——“梧州:陆海丝绸之路对接点”系列研究之二[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4期
3 岳辉;李凡;王彬;;广东佛教文化景观及其地域分异初探[J];人文地理;2011年06期
4 李天石;;60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5 杨发鹏;;近二十年来国内佛教历史地理研究综述[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6 明建;;梁季政治斗争再探讨——以王僧辩与陈霸先之争为视角[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7 章义和;陈史二题[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子敏;走出高句丽历史研究的误区──试析古人在高句丽归属问题上的错误说法[J];东疆学刊;2000年01期
2 杨保隆;论高句骊与王氏高丽无前后相承关系[J];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明洋;“百越文化”中的音乐[J];中国音乐学;1988年03期
2 周幼涛;试论百越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3年03期
3 周典恩;浅析百越文化特征中的环境因素[J];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03期
4 覃如冰;;百越海洋文化特征初探[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5 刁光全;;百越语地名与地方历史[J];广西地方志;2013年02期
6 龚荫;;关于百越地区与民族问题[J];昆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1期
7 潘雄;;“百越”仅指五岭以南古代土著考[J];贵州文史丛刊;1985年02期
8 龚鹏九;;关于百越的几个问题[J];广西民族研究;1986年03期
9 张增祺;云南古代的“百越”民族[J];云南社会科学;1987年04期
10 王克旺;试论百越文化的差异性[J];东南文化;198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陈国华;;百越遗风[A];惠安民俗研讨会论文集[C];1992年
2 陈国强;舒萍;孙晟;;百越东渐 血脉相连[A];探索福建文化重要源头的闽越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陈国强;舒萍;孙晟;;百越东渐 血脉相连[A];闽越文化研究——闽越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郭懋;;布依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A];布依学研究——贵州省布依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8年
5 郭伟川;;论“百越”与岭南土著民族的历史关系[A];历史文献研究(总第31辑)[C];2012年
6 罗祖虞;;从古代百越革命斗争及南笼起义看布越民族精神[A];布依学研究(之三)——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二届年会暨第三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1年
7 梁太鹤;;崖葬与越僚关系[A];民族学研究第四辑[C];1982年
8 吴西全;;失而复得的奇珍异宝[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百越壮都”缘何无人喝彩?[N];中国旅游报;2002年
2 本报记者 冯爱琴;走进百越研究:历史源流与文化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3 杨茜;百越的形成与演变[N];云南政协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张天韵;拨开百越古道历史迷雾[N];广西日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 张二虎;广西金禾宫2000万拍得“百越壮都”[N];经理日报;2004年
6 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 张雪松;龙母文化古今谈[N];中国民族报;2011年
7 苏源;6000万到2000万 百越壮都终卖出[N];中国商报;2004年
8 邝伟楠;“百越壮都”拍了2000万[N];中国旅游报;2004年
9 覃彩銮;期待民族文化的更大开发[N];广西日报;2000年
10 本报记者 屈建军;百越文物精品 再现民族融合[N];中国档案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袁潮;《瓯骆遗粹—广西百越文化文物陈列导览词》汉日翻译项目报告[D];广西大学;2015年
2 韩苗;百越与巴的先秦考古文化比较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9年
3 曹峻;百越都城海洋性初探[D];厦门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8143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81439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