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陈蔡绝粮”及其历史文化解读
本文关键词:孔子“陈蔡绝粮”及其历史文化解读
更多相关文章: “陈蔡绝粮” 孔子 君子品格 “时遇” 天命观
【摘要】:提及孔子,人们往往会浮现出一位凄凄惶惶到处奔波的身影,孔子曾周游列国,历经磨难,多次遇险,无论是对孔子的人生或者政治际遇,还是对于儒学的历史命运,它或许都具有典型的象征意义。 周游列国时期恰好是孔子学说蜕变、升华的重要阶段,他经历丰富,眼界开阔,思想深化,都离不开这一时期。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孔子最为后人所“记忆深刻”的事件可以说就是“陈蔡绝粮”。这个事件后来记载较多,本身有一定的认识难度,因为“陈蔡绝粮”绝非一般人所想的单纯的个体事件,而与孔子的理想追求、思想特质及整个古代儒家文化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孔子之所以会在周游列国时期遭遇“陈蔡绝粮”之厄,与其所处环境密切关联。春秋末年鲁国虽然沦为中小国家,但其长期保存着礼乐传统,孔子在这样的环境中不断受到熏陶,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最直接来源。孔子以恢复文武之政为己任,毅然在私家势力盛行时期,担负振兴鲁邦的责任。时值鲁定公时期,定公文韬武略,重用孔子,孔子正人心、移风俗,也曾使鲁国风气一度清正。然而,在采取了一系列弱私家的措施之后,“三桓”的存在根基被触动,与孔子的矛盾便愈来愈深,最终孔子被迫离开鲁国。孔子的王道政治思想虽不容于鲁,但孔子认为他国必有贤明之君,于是开始踏上了“谋道”的艰辛行程。因此,“陈蔡绝粮”成为了孔子颠沛的人生命运中的历史必然。 在历史典籍中,关于孔子的言论记载不少,而“陈蔡绝粮”是篇幅较长、可读性强的一个重要记载,同时它也最为常见,并且在先秦至两汉记录孔子言行的典籍中都可以找到相关内容。《孔子家语》中就保存了大量关于“陈蔡绝粮”的史料,然而,由于人们长期的怀疑,《孔子家语》中的材料被人为忽视,遂认为《孔子家语》中的“陈蔡绝粮”记述是合众文而成,属于文献流传中最为末端的记载。其实,通过认真比勘《庄子》、《墨子》、《荀子》、《吕氏春秋》等早期的典籍文献,可以明显看出“陈蔡绝粮”的文献记述和流传有着相当复杂的过程,绝非单线程的直线传承,而是多线程多方式的流传,客观上也为《孔子家语》验明了“正身”。也就是说,《孔子家语》与其它记载应同出于一源。各种材料互异,应该是后期传流中对材料的整理、编纂的不同而造成的。 “陈蔡绝粮”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它是孔子政治命运的重要象征与代名词,同时也是中国知识分子政治命运的象征。孔子政治上不得志,,一生栖栖遑遑,周游途中所遭遇的艰难险阻不可胜数,但孔子志怀高远、乐观积极,对于理想坚毅不挠、守死善道,不为贫贱所改,充分体现孔子谦谦君子的品性。他躬身力行,一生践履,时刻满怀对道德、理想的殷切追求,却从未怨天尤人。历来知识分子在不得志之时,亦常以孔子的遭遇相比附,以期自励,这已内化为国人可贵的道德品质。 孔子思想的来源是多样的,其形成过程自然也是动态演变的。“陈蔡绝粮”事件可以视为孔子人生境界的缩影,是体现孔子思想升华的真实写照,孔子晚年概括自己达到“耳顺”、“不逾矩”的境界,正是其对于君子风貌、天道性命的切实体验。孔子一再强调的“穷通”之理,正是对天人之间相分又相合哲学的深刻体知。这是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面对困厄,孔子讲求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反己内修,“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待着新的“时遇”。孔子晚年整理《周易》撰写《系辞》,集中体现着孔子晚年的精深思想,对《周易》中的“圣人之道”的体会,也表明孔子达到了“圣人”的境界。 细致考察“陈蔡绝粮”事件,不仅能复原史实的真相,而且对其背后的学术史意义、文化象征意义可有更为深刻的认知,使我们对中国古典典籍传流,孔子及其思想和早期儒学特质有了一个更为深入的认识。
【关键词】:“陈蔡绝粮” 孔子 君子品格 “时遇” 天命观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225;B222.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一、 绪论11-13
- 二、 “陈蔡绝粮”事件原委13-45
- (一) 孔子思想与鲁国社会13-24
- 1、 春秋末年的鲁国13-19
- 2、 孔子“仕鲁”19-24
- (二) 周游列国与“陈蔡绝粮”24-45
- 1、 孔子与“三桓”25-26
- 2、 孔子与鲁定公26-42
- 3、 “谋道不谋食”42-45
- 三、 “陈蔡绝粮”文献考述45-142
- (一) “陈蔡绝粮”相关文献概说45-47
- (二) “陈蔡绝粮”相关文献对勘47-130
- 1、 与《墨子》材料相对勘47-51
- 2、 与《庄子》材料相对勘51-57
- 3、 与《晏子春秋》材料相对勘57-58
- 4、 与《荀子》材料相对勘58-75
- 5、 与《吕氏春秋》材料相对勘75-83
- 6、 与《新语》材料相对勘83-84
- 7、 与《韩诗外传》资料相对勘84-96
- 8、 与《史记》资料相对勘96-110
- 9、 与《说苑》资料相对勘110-117
- 10、 与《论衡》资料相对勘117-118
- 11、与《风俗通义》资料相对勘118-121
- 12、与《长短经》资料相对勘121-122
- 13、与阜阳汉简资料相对勘122-126
- 14、与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资料相对勘126-128
- 15、小结128-130
- (三) “陈蔡绝粮”事件史实复原130-137
- (四) “陈蔡绝粮”与神话传说137-142
- 四、 “陈蔡绝粮”与孔子的政治命运142-149
- (一) 政治品格:“择木之鸟”142-144
- (二) 政治命运:“丧家之狗”144-146
- (三) 孔子的“君子”品格146-149
- 1、 志怀高远147
- 2、 安贫乐道147-148
- 3、 守死善道148
- 4、 乐天知命148
- 5、 守礼制中148-149
- 五、 “陈蔡绝粮”与孔子的思想境界149-157
- (一) 孔子的天命观150-151
- (二) 孔子的“时遇”思想151-154
- (三) 孔子的人生境界154-157
- 六、 结语157-159
- 参考文献159-169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169-170
- 致谢170-171
- 后记17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启敏;;论《新序》、《说苑》材料加工的特点——以引《诗》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李欣航;符丽平;;论《风俗通义》在中国小说史上的承上启下作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3 邢培顺;刘向《新序》《说苑》《列女传》材料来源及加工取舍方式探索[J];滨州师专学报;2004年01期
4 王启敏;;《新序》与《说苑》的用“材”方式初探[J];巢湖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5 宁镇疆;;读阜阳双古堆一号木牍与《孔子家语》相关章题余札[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8年02期
6 宁镇疆;八角廊汉简《儒家者言》与《孔子家语》相关章次疏证[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年05期
7 杨波;;论《说苑》、《新序》同题材料的运用[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年04期
8 杨朝明;魏玮;;《孔子家语》“层累”形成说考辨[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9年01期
9 王化平;;由《孔子家语》与《礼记》、《说苑》诸书的关系看其价值[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1年01期
10 李乃龙;;孔子之厄与《庄子》之意[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艾春明;《韩诗外传》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杨国成;孔子周游列国事迹及系年考[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2 胡培培;西汉时期孔子遗说的整理与写定[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3 梅军;《说苑》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4 邓岳利;《吕氏春秋》寓言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5 董丽晓;《孔子家语》与《荀子》关系考论[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1098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109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