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研究“海外中国学”的意义

发布时间:2017-11-02 00:22

  本文关键词:研究“海外中国学”的意义


  更多相关文章: 海外中国学 中国学研究 中国文化 后现代主义 新视角 翻译 学术文化 汉学家 研究机构 普遍价值


【摘要】:2009年9月8日,作为中国国家图书馆建馆一百周年系列庆祝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互知·合作·分享——首届海外中国学文献研究与服务学术研讨会"在国家图书馆召开。来自美国、德国、英国、法国、韩国、日本、加拿大、中国等国内外中国学文献资源典藏服务机构、研究机构的近100位学者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对国内外中国学文献收藏服务机构和教学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海外与本土的中国学研究彼此取长补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哲学系;
【关键词】海外中国学 中国学研究 中国文化 后现代主义 新视角 翻译 学术文化 汉学家 研究机构 普遍价值
【分类号】:K207.8
【正文快照】: “海外中国学”涵盖很广,可以说任何属于中国问题的研究都可以包涵在“中国学”之中,如哲学、宗教学、文献学、历史学、文学艺术、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考古学等等。但一般说来,,可以区分为现实意义的研究和学术意义的研究两类。这两者应该是可以互补的。现实意

【参考文献】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美)小约翰·B.科布 (美)大卫·R.格里芬 (台湾)俞懿娴 寇东亮 郑伟 宇杰 曲跃厚/编译;[N];社会科学报;2002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一介;;启蒙在中国的艰难历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2 罗钢;;历史与形而上学的歧途——王国维与常州词派之一[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李克臣;黄丽;;礼文化与“尚礼”精神的内涵及其他——中西文化精神论纲之二[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奚彦辉;姜颖南;;中国“人文化成”的思想政治教育蕴涵与启迪[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高春花;;论孔子耻感的道德品性[J];道德与文明;2008年01期

6 陈晨捷;;“情”“义”之境:儒家价值判断力的生成及其旨向[J];道德与文明;2010年04期

7 阮航;;略论儒家经济伦理理论的若干问题[J];道德与文明;2010年06期

8 徐忠明;;明清时期的“依法裁判”:一个伪问题?[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9 邱家兴;;论礼乐传统中的孔子道路[J];歌海;2010年01期

10 邵方;;礼的本质及其法律意义分析[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立林;“儒家八派”的再“批判”[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2 顾炯;儒家视域中的修身之道[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单平;《孟子》三种英译本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曾海龙;本体的困惑—熊十力哲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陈卫;孔子的人格[D];吉林大学;2011年

6 曹威;英译《论语》的哲学诠释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7 朱承;超越心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刘毅青;徐复观解释学思想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9 傅松雪;美在生成:时间美学导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宋洪兵;韩非子政治思想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艳红;儒家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对中国建筑设计影响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2 王晓飞;先秦儒家“仁爱”思想及其价值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隽;孔子法律思想与新农村法治建设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4 栗斌;儒家法律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5 常国防;孔子“成人”之动态过程考释[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6 辛颖;论美国汉学界对《论语》中“君子”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华峰;从人性出发提升企业执行力[D];新疆大学;2011年

8 王群立;国防教育视野下的大学生勇德的培养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9 詹德超;论舒斯特曼的通俗艺术观[D];辽宁大学;2011年

10 郑永堂;[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向平;在中国发现世界[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5期

2 史艳玲;张如意;;日本中国学研究的新视角——当代汉学家沟口雄三的中国学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3 吴原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海外中国学研究[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9年02期

4 吴原元;东西方文化的互动——“传教士与美国早期中国学”学术研讨会综述[J];探索与争鸣;2005年10期

5 张锦;;中国文化的一面镜子[J];读书;1988年02期

6 牛云平;;当前英国的中国学研究:现状、特点与思考[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7 柏思德;;欧洲中国学50年[J];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01期

8 田成刚;;中国学研究在法国述评[J];探索与争鸣;2005年12期

9 朱政惠;褚艳红;吕杰;张斌;张颖华;张怡;刘莉;李想;;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的一个新思考——与海外中国学研究关系之若干问题的讨论[J];历史教学问题;2011年02期

10 朱政惠;;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的新思考——与海外中国学研究关系的讨论[J];安徽史学;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欧阳有旺;;中国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和国际化竞争战略[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石国贞;;论国际化趋势下提升大中华认同感的现实依据[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林炜双;孙李银;李明子;赵嘉颀;梁桑;刘霓;高腾;景怀斌;;公务员组织潜规则的表现与形成机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严建强;;“中国热”的法国特征及其解释[A];中西初识二编——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5 岳晓东;;幽默风格、气质乐观、心理健康:493名广州、香港、澳门大学生的调查[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陈永涛;;近代传教运动中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的两种基本态度及简评[A];“传教运动与中国教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翟双;杨莉萍;;叙事心理治疗的特征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契合[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李敏;;关于人文文化与社会文化教育的若干思考[A];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C];2001年

9 王蒙;;全球化视角下的中国文化[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4)[C];2006年

10 张梦阳;;文化的内蕴与对“人”的呼唤——写于林非先生著《鲁迅和中国文化》再版的时候[A];全国中外近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石岸;第二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今天在沪开幕[N];社会科学报;2006年

2 记者陈静;海外中国学:从边缘走向中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朱政惠 华东师范大学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把握海外中国学研究的大机遇[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唐磊;中国学之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5 何培忠;国外中国学研究的发展与意义[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6 周武;世界聚焦中国:中国学在海外[N];解放日报;2007年

7 记者 王佳欣;全新视角探讨 提升整体素质[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8 褚艳红;美国中国学的奠基时期[N];社会科学报;2006年

9 北京语言大学 路文彬;中国文化的“礼”传统[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10 杨晓龙;网络时代中国文化的认同与适应[N];中国文化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源;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中国新时期小说[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胡再德;澳大利亚中国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陈后亮;琳达·哈钦后现代主义诗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陈岩波;中国古代医学书籍发展史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5年

5 詹春花;黑塞与东方[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张磊;中国与国际刑事法院:现状与展望[D];吉林大学;2007年

7 孙成武;中国共产党与20世纪中国文化的变革[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8 滕学明;论安妮塔·布鲁克纳小说的后现代现实主义风格[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9 吴原元;1949—1972:中美对峙时期的美国中国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文;庞德与中国文化[D];苏州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文岗;如何走出在理解现代与后现代艺术上的误区[D];河北大学;2005年

2 朱晓东;韦政通文化哲学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3 徐梁峰;将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D];浙江大学;2008年

4 蔡慧清;德克·卜德研究三题[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董利民;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我国现代竞技体育的影响[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6 成茜;中国文化内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差异[D];重庆大学;2007年

7 胡菊花;从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视角看中国文化的输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8 邹丽娟;中俄茶文化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9 孙青;中国文化因素在外宣材料英译中的体现[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10 陈莹;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的境遇与发展思路[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1291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1291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3b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