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魏晋南朝帝王冕服制度变迁探微

发布时间:2017-11-02 05:16

  本文关键词:魏晋南朝帝王冕服制度变迁探微


  更多相关文章: 魏晋南朝 帝王 冕服 变迁


【摘要】:冕服制度是我国古代服饰制度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帝王冕服制度则是整个冕服制度的中心。我国的冕服制度起源很早,在周代就确立起相对完整的冕服制度体系。随着时代推移,历经数次变化,在东汉永平年间,再次确立起一个完整的体系。紧随东汉的魏晋南朝时期历时三百余年,承汉启唐,是中国古代历史的连接枢纽,其以独特的时代特征,促进了该时期冕服制度的发展,形成了时代特征鲜明的帝王冕服体系,并且对北朝冕服制度的建立产生了影响,同时也为之后隋唐时期的冕服制度奠定了基础。因此,魏晋南朝的帝王冕服制度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围绕着“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变化”这两个问题,择取各朝变迁之处,对魏晋南朝时期帝王冕服制度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第一章《帝王冕服的起源及其要素》简略地介绍了我国帝王冕服制度的起源,以及冕服的各个组成要素、形制和涵义。 第二章《魏晋帝王冕服制度变迁举隅》先简单梳理了魏晋以前的冕服制度,其中周代确立起的“周冕”制度,以及东汉明帝时期再一次建构出的永平冕制,是为魏晋南朝冕服制度的重要基础。魏明帝时期更改了冕旒的材质,并对帝王冕服、公卿冕服制作工艺和黼黻之饰作出了明显的区分。但这些改变都是细节上的改变,基本体系还是参照永平冕制的。两晋时期帝王冕服承袭魏制,其革新主要集中在冕旒材质、佩剑材质等小部件的改变上。因此可以说,魏晋时期的帝王冕服制度基本上是以永平冕制为模本与参照,并未有大规模的变迁。 第三章《南朝帝王冕服制度变迁拾零》梳理了宋、齐、梁、陈四个时期的帝王冕服制度变迁情况。整体而言,南朝帝王冕服制度之变化相比魏晋来的大。南朝宋的帝王冕服呈现出了程序细化与复古创新的景象,既恢复了周代服与舆配合使用的旧制,其制度规定又比周代的来的更为详细、具体,多有创新之处。南朝齐并未因袭刘宋的帝王冕服制度,而是回归到汉代冕服制度的框架中。梁代帝王冕服制度中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梁武帝时期再度造备了消失已久的大裘冕,另外还别出心裁地在冕服上画上了凤凰纹样。陈代国势衰微,所以立国初期帝王冕制在承袭梁代旧制的基础上更趋简陋,然为了表明其正朔所在,陈王朝最终还是费尽心力地造备了多种冕服。
【关键词】:魏晋南朝 帝王 冕服 变迁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235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0
  • 绪论10-18
  • 一、选题意义10-11
  • 二、研究现状分析11-18
  • 第一章 帝王冕服的起源及其要素18-23
  • 第二章 魏晋帝王冕服制度变迁举隅23-37
  • 第一节 魏晋以前的冕服制度变迁述略23-26
  • 第二节 曹魏:魏明帝“损略黼黻”与冕旒“改以珊瑚珠”26-30
  • 第三节 两晋:承袭汉制与东晋之“衣冠扫地”30-37
  • 第三章 南朝帝王冕服制度变迁拾零37-52
  • 第一节 南朝宋:程序细化与复古创新37-41
  • 第二节 南朝齐:追随汉制与“天衣”41-44
  • 第三节 南朝梁:博采众长与“大裘冕”、“画凤皇”44-48
  • 第四节 南朝陈:“务从节俭”与存六冕48-52
  • 结语52-54
  • 参考文献54-57
  • 后记5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杉本正年,樊一;中国古代的服色及其思想背景[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2 管兰生;;中国古代“十二章纹”思想新探[J];中国美术;2011年03期

3 林少雄;中国服饰文化的深层意蕴[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4 孙汝洁;;周代冕服与周礼[J];管子学刊;2006年04期

5 朱筱新;;冕服与加冕[J];百科知识;2008年11期

6 杨荣;论侯景之乱的影响[J];淮南师专学报;1997年02期

7 王永平;;略论魏明帝曹睿之奢淫及其危害——兼论曹睿与儒学朝臣之间政治思想的分歧[J];江汉论坛;2007年07期

8 吕丽;汉魏晋的礼仪立法与礼仪故事[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年03期

9 尚民杰;;冕服十二章溯源[J];文博;1991年04期

10 阎步克;;北魏北齐的冕旒服章:经学背景与制度源流[J];中国史研究;2007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崔圭顺;中国历代帝王冕服研究[D];东华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1301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1301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2a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