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春秋邦国间“和难”述论

发布时间:2017-11-30 09:30

  本文关键词:春秋邦国间“和难”述论


  更多相关文章: 和难 春秋时期 周王室 诸侯 邦交


【摘要】:西周春秋处于权力下移交替的历史时期,王权衰弱,君权强盛,列国在这一时期不断寻求时机发展壮大,并且诸侯国之间的相互交往逐渐取代了西周时期与王室之间的交往方式,成为春秋时期的主流。诸侯国之间的矛盾,周天子由于权势的衰微而无力进行处理,但协调邦国关系却成为当时最为现实且重要的问题。战争虽然是直接的解决方式,但由于受到传统礼制、思想观念以及各国自身利益等因素的制约,“和难”成为协调春秋邦国关系的主要方式。通过“和难”不仅可以调整邦国之间的关系,同时对当时社会稳定亦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试对春秋列国间的“和难”展开讨论,并以此为个案考察春秋时期的邦国关系。 本文共分为七部分,除第一部分介绍学术史有关情况外,重点是第二至第七部分。其中,第二部分溯源春秋之前的“和难”,并简要勾勒了春秋邦国之间发生“和难”的社会背景。第三部分探讨春秋“和难”的调解方诸类别。相关研究表明,周天子、霸主之国、婚姻之国、友好之国均可以在列国“和难”中发挥着调解、修好的作用,但在春秋不同时期其作用又有所不同。第四部分则是分析春秋“和难”的原则,春秋时期礼信、盟约及相关现实因素成为邦国“调解”的准则。第五部分是对“和难”所采取的形式进行梳理,其形式主要有会盟、坐讼以及临时决断等三种形式。第六部分则是探讨列国之间“和难”在春秋时期的作用。它首先发挥了协调邦国关系,起到纾难、修好、求成等作用;其次邦国之间和难对维护当时的社会秩序稳定起到一定作用,故保障了春秋社会没有出现重大的政治秩序断裂,而依然在“周礼”中保持相对有序。第七部分则是通过春秋“和难”考察春秋列国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春秋列国并不是城邦式的关系,而依然是在以周王室为首的国家体系之中。 综上,本文对春秋时期邦国“和难”的探讨,不仅是对当时历史的回顾与挖掘,更重要的是通过“和难”这一视角观察春秋时代的特征以及当时列国的关系问题,某种程度上,相关问题的探讨对于现代社会邦交理论的构建亦有借鉴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22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晁福林;春秋时期礼的发展与社会观念的变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5期

2 官性根;春秋时期小国的生存策略探析[J];成都师专学报;2002年03期

3 巴新生;西周“宗盟”初探[J];东北师大学报;1997年02期

4 吕世忠;略论春秋列国外交的特点[J];东岳论丛;1993年03期

5 叶自成;中国外交的起源——试论春秋时期周王室和诸侯国的性质[J];国际政治研究;2005年01期

6 孙家洲;天子·霸主·诸侯——春秋霸政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1993年02期

7 徐杰令;;论春秋邦交的时代特点[J];管子学刊;2005年04期

8 赵彦昌;王忠宝;;论春秋时期之存在国际法[J];黑龙江史志;2009年02期

9 王健;西周方伯发微[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10 张全民;试论春秋会盟的历史作用[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赵彦昌;春秋国际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2 董巧霞;春秋时期宋国邦交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韩同飞;春秋时期鲁国外交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李建新;周代盟誓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5 胡茂胜;东周时期齐国外交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汪敏;春秋时期的现实主义国家间政治思想[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2388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2388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a6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