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江西的水灾及应对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明代江西的水灾及应对机制研究
【摘要】:明代江西的水灾非常严重,造成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损失和人口伤亡。本文通过全面搜集和整理史料,力图还原明代江西水灾原貌,探讨其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并论述官民采取的各种应对措施,为今天的防洪减灾提供借鉴。 本文首先详细展现了明代江西水灾的总体情况。有明一代,江西有181年发生了水灾,共发生水灾400次,频率很高;共发生重大水灾与特大水灾各5次,破坏力极强。 这些水灾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有明显的特点。从整个明代来看,江西水灾前期较少,以后逐渐增多,到嘉靖万历年间达到顶峰,之后有稍有回落但仍然严重。从季节分布上看,四季均发生过水灾,以夏季最多,,春季次之,秋季更少,冬季则最少。从地域分布情况来看,鄱阳湖周围地区及大江大河下游水灾较多,大江大河的源头、山区分水岭地区水灾较少。 面对频繁严重的水灾,朝廷上下和民间社会都采取了一系列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措施。通过兴修水利、建立仓储等措施,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水灾发生的频率,有效减轻了水灾的危害。遭遇水灾之后,政府往往采取抚恤与赈济、蠲免与改折、求神与祈祷等措施,民间社会则采用自救与互救、求神与拜佛等措施。这些应对措施对于维持社会稳定,保证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248;P426.61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建勤;;明代水灾述论[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年01期
2 王日根;明清时期苏北水灾原因初探[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4年02期
3 叶松铖;;柳福昌[J];辽河;2007年10期
4 张晓纪;;清代安徽水灾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原因[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5 苑书耸;;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水旱灾害与水利建设[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年06期
6 苑书耸;;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水旱灾害与水利建设[J];西安社会科学;2011年02期
7 王文绪;娗《太行高槰》中的iJ丙[靃J];中国戏剧;1965年05期
8 ;参加全国农业生产会议各代表汇报记录综合[J];江西政报;1950年02期
9 ;民国以来历次重要灾害纪要(1917-1939年)[J];民国档案;1995年01期
10 张愈;;《聊斋志异》中的地震记载[J];蒲松龄研究;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琳;马迎雪;;当前美国的族裔冲突及其多样化应对机制研究[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陆雅龙;;现代城市水灾浅析[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城市气象与科技奥运”分会论文集[C];2003年
3 郭燕青;武殿雄;高显光;;建立地税收入预警和风险应对机制 推进经济与税收的持续协调增长[A];税收实践与探索——山西地税系统优秀税收科研成果文集(2006)[C];2007年
4 胡志;冯旭;;对公众健康突发事件紧急应对机制的探讨[A];“安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首届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3年
5 袁学所;;几种旱地作物水灾后的田间管理对策[A];第三届安徽科技论坛农业与气候生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陈玉印;;鹿邑县主要灾害类型之成因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7 匡晓燕;朱业玉;席世平;潘攀;;河南水灾变化及大气环流异常特征分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事件的预警、预报及防灾减灾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8 夏汉平;;论长江与珠江流域的水灾、水土流失及植被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工程[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9 郭增建;秦保燕;;1999~2000年黄河可能发生大水灾[A];199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10 李奇林;蔡学全;周瑛;刘斌;黄子通;;水灾医疗应急救援的组织和程序探讨[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灾害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三届灾害医学学术会议学术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五四;大田村农民今年为啥愁种田[N];农民日报;2004年
2 廖仲毛;要有风险应对机制[N];中国水利报;2002年
3 本报记者 刘颖;出版社启动应对机制[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4 ;新疆将建立突发事件应对机制[N];亚洲中心时报(汉);2011年
5 记者张宁;巴水灾造成55人死亡[N];人民日报;2003年
6 庄蓓;IMO造船新规范标准应对机制建立[N];中国船舶报;2009年
7 董毅;日产制定金融危机整体应对机制[N];中国工业报;2009年
8 ;四地直面水灾考验[N];中华建筑报;2002年
9 谭九勇 霍志军 刘晨;劲牌向台湾灾区人民捐款100万[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9年
10 见习记者 翁创苗;水灾让“时令药品”俏销终端[N];医药经济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春英;清代东北地区水灾与社会应对研究(1644年—1911年)[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2 马小勇;中国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的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3 陈旭;中学生学业压力、应对策略及应对的心理机制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李建勇;中国省级政区利益冲突机理分析及其应对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张祥稳;清代乾隆时期自然灾害与荒政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6 吴媛媛;明清时期徽州的灾害及其社会应对[D];复旦大学;2007年
7 武艳敏;民国时期社会救灾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8 李辉;北朝时期的自然灾害及国家与民间救灾措施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9 魏玖长;危机事件社会影响的分析与评估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10 庹焱;慢性腰背痛患者认知—情感应对、自我和谐与适应水平关系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甘海根;明代江西的水灾及应对机制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高岩;明清时期四川地区水灾及社会救济[D];西南大学;2010年
3 刘力川;1917年京直水灾救济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4 梁肖;民国时期皖北水灾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5 王秀玲;嘉庆六年直隶地区水灾和政府的救灾活动述评[D];内蒙古大学;2004年
6 章博;武汉一九三一年水灾救济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7 高中华;黄运水灾与晚清山东社会[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8 田千来;清康雍乾时期云南自然灾害及其应对机制[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9 熊慧勇;明代江汉平原水灾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茜;长江中游水灾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建立——以98年武汉及其周边地区水灾监测应用为例[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4年
本文编号:12892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289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