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回顾与展望”全国学术研讨会述要
本文关键词: 中日关系 学术研讨会 世界历史 历史认识 现实问题 友好合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 新世纪 北京大学 大连大学 出处:《世界历史》2005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Abstract]:......
【作者单位】: 大连大学人文学院 大连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D822.3-0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耀武;世纪之交中日关系初探[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2 侯晓佳,牛大勇;“抗日战争与中日关系学术研讨会”综述[J];抗日战争研究;2001年01期
3 何林;;日本留学拾掇[J];红岩春秋;2009年03期
4 张会芳;“抗日战争史实调查研究与中日关系学术研讨会”综述[J];抗日战争研究;2003年04期
5 步平;;关于中日共同历史研究的思考[J];抗日战争研究;2007年01期
6 刘佳;;解析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J];法制与社会;2008年09期
7 李侃;清末中日关系何来“黄金十年”?[J];天津社会科学;1995年01期
8 金熙德;中日两国增进相互信赖的课题与途径——第二次“中日青年论坛”综述[J];日本学刊;1998年05期
9 于淑云;简述战后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J];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汉文版*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10 孟凡彬;;谁来收拾小泉的“烂摊子”[J];环球人物;2006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邓伟权;;中江丑吉的中日关系论[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2期(总第103期)[C];2011年
2 刘江永;;“311”大地震对世界经济和中日关系的影响[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1期(总第102期)[C];2011年
3 徐启新;;日本特大地震对中日关系的影响[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1期(总第102期)[C];2011年
4 张艳茹;;2010年7—9月份中日关系大事记[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0年第4期(总第101期)[C];2010年
5 张艳茹;;2009年10—12月份中日关系大事记[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0年第1期(总第98期)[C];2010年
6 张艳茹;;2010年10—12月份中日关系大事记[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1期(总第102期)[C];2011年
7 张艳茹;;2011年1—3月份中日关系大事记[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2期(总第103期)[C];2011年
8 张艳茹;;2011年4—6月份中日关系大事记[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3期(总第104期)[C];2011年
9 王泰平;;日本民主党政权的外交政策取向[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0年第1期(总第98期)[C];2010年
10 ;征稿简约[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0年第4期(总第101期)[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日本研究中心副主任 廉德瑰;中日关系能否“友爱”?[N];解放日报;2009年
2 樊勇明;中日关系坚冰之下蕴藏希望[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3 ;中日关系:冲突并非唯一结局[N];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
4 鲁宁;中日关系的公民责任[N];证券时报;2005年
5 记者 曹鹏程;“北京—东京论坛”闭幕[N];人民日报;2006年
6 刘普 吴怀中;麻生时代中日关系展望[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7 特约记者 徐静波;对日释放四大信号[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8 记者 王莉;习近平会见日中友好议员联盟代表团[N];人民日报;2011年
9 本报评论员;站在大局高度推动中日关系健康发展[N];经济日报;2005年
10 记者 吴黎明;中日关系健康发展需要双方共同努力[N];人民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晓光;日本政府开发援助与中日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2 侯德贤;冷战后亚太地区中日关系与美国因素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任娜;能源安全与当代大国关系[D];山东大学;2007年
4 庄悦群;可持续发展位与当代国际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5 刘利华;日本民族心理视角下的对华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6 高凡夫;追索正义与尊严的艰难诉求[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7 姜运仓;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8 吴伟兴;冷战后日本的对台政策及日台关系[D];暨南大学;2008年
9 游博;中日关系中的历史认识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王海滨;冷战后日本台海政策的演变[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勇;试论互联网对中日关系的影响[D];外交学院;2005年
2 吴健一;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的中日关系及日本人的中国观[D];暨南大学;2003年
3 欧阳安;论中日关系中的历史认识问题[D];外交学院;2001年
4 萧俊;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武向平;“吉田书简”与战后初期日本对华政策[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邹贵福;符号互动论视角下的国家间互动[D];南京大学;2011年
7 王冬;日本的政治大国走向及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D];外交学院;2001年
8 李云峰;论21世纪的中日民间交往[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邓秀杰;靖国神社参拜和中日关系[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10 李学如;周恩来对日民间外交思想述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5452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545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