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宗族研究概述
本文选题:徽州 切入点:宗族 出处:《安徽史学》2003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传统徽州是一个宗族社会 ,因此对徽州宗族的研究是徽州学的基础。徽州宗族的研究也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整体中国国情的认识。半个世纪以来 ,中外学者对徽州宗族展开了多层次、多角度、多学科的研究 ,取得了丰硕成果。徽州宗族的资料积累也十分丰富。在新世纪开始之际有必要对徽州宗族研究作一学术回顾和学术总结 ,以便在更高的层面上发展徽州学。
[Abstract]:Traditional Huizhou is a patriarchal society, so the study of Huizhou clan is the basis of Huizhou study. The study of Huizhou clan also helps us to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of China as a whole. Chinese and foreign scholars have carried out multi-level, multi-angle and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on the Huizhou clan.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new century,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an academic review and academic summary of Huizhou clan study in order to develop Huizhou study on a higher level.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K20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力行;明清徽州木商考[J];学术界;1991年02期
2 郑毅;徽商胡l囋春退牟枳兰襕J];农业考古;2004年02期
3 陈柯云;中国徽学学术讨论会述评[J];中国史研究动态;1994年03期
4 吴伟逸;试论古代徽州宗族的形成及其特点[J];安徽史学;1997年03期
5 唐力行,申浩;差异与互动:明清时期苏州与徽州的市镇[J];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6 吴晓勤,陈安生,万国庆;徽文化的构成与发展[J];安徽建筑;2001年03期
7 翁礼华;西出昱岭关[J];浙江财税与会计;2002年04期
8 刘森;从徽州明清建筑看徽商利润的转移[J];江淮论坛;1982年06期
9 曹天生;本世纪以来国内徽学研究概述[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年01期
10 唐力行;徽州方氏与社会变迁——兼论地域社会与传统中国[J];历史研究;199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戴学文;;清代徽州房地契的对价记录及其探讨[A];中国钱币论文集第四辑[C];2002年
2 卞利;;清代中期棚民对徽州山区生态环境和社会秩序的影响[A];中国生物学史暨农学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3 蒲霞;;徽州旧志与徽州孝文化[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4 杜诚;;复刊词[A];安徽省徽学学会第二届理事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姚存山;;徽州风俗形成的原因[A];安徽省徽学学会第二届理事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孙树霖;;安徽省徽州学学会十八年工作情况报告[A];安徽省徽学学会第二届理事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汪柏树;;徽州祠堂当地卖田的一些契约[A];安徽省徽学学会第二届理事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杭州徽州学研究会贺电[A];安徽省徽学学会第二届理事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曹高峰;;学会理事徽学成果一览表(截止至2002年12月)[A];安徽省徽学学会第二届理事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谢春华;;徽州历史档案的征集与丰富馆藏[A];第二届郭煌历史档案与徽州历史档案开发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顺辉;徽州宗族评说[N];黄山日报;2005年
2 鲍安顺;棠樾的七座牌坊[N];中国商报;2003年
3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唐力行 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 卞利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王振忠 安徽大学学报 汤奇学;走出一府六县[N];社会科学报;2004年
4 江志伟;徽州民俗中的谐音文化[N];安徽日报;2002年
5 江志伟;徽州名茶点“寸金糖”[N];中华合作时报;2008年
6 江志伟;徽州年俗讲究多[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7 贺为才;区域经济发展的史鉴:徽州与徽商[N];安徽经济报;2004年
8 贺为才;区域经济发展的史鉴:徽州与徽商[N];光明日报;2004年
9 光辉;安徽黄山学院徽州学社校外实践基地挂牌成立[N];中国旅游报;2010年
10 记者 李学军;歙县全面修复古徽州府衙[N];黄山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小娟;徽州典商在明清徽商发展中的作用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2 臧丽娜;明清徽州建筑艺术特点与审美特征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3 周晓光;徽州传统学术文化地理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4 宋长琨;家庭背景与明代徽州双籍进士的地位升迁[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5 赵峗;苏皖地区土地利用及其驱动力机制(1500~1937)[D];复旦大学;2005年
6 周春发;旅游场域中的乡村社会变迁[D];上海大学;2009年
7 杜靖;闵氏宗族及其文化的再生产[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8 何建木;商人、商业与区域社会变迁[D];复旦大学;2006年
9 张先清;官府、宗族与天主教[D];厦门大学;2003年
10 梁德阔;儒家伦理与徽商精神——“韦伯式问题”的经验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海燕;徽州农村社区教育与教育价值观研究——以安徽省绩溪县井村、汪村为例[D];安徽大学;2003年
2 梅立乔;明清徽州城镇初探[D];安徽大学;2003年
3 朱琳;明清徽州婚姻若干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4 刘道胜;徽州旧志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5 张萍;从《徽州千年契约文书》看清代徽州民间纠纷和诉讼[D];厦门大学;2006年
6 顾大治;可持续发展观下徽州传统民居技术语言更新的整体思考[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7 王玉瑜;明清时期徽州宗族演剧[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8 齐琨;徽州乡村祠堂礼俗音乐——古筑村和彭龙村的个案调查与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1年
9 李小荣;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与徽商[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10 姜宇钦;万历年间徽州与金陵两地版画插图关系的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09年
,本文编号:15750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575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