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纂《中州文献钩沉》已是水到渠成之时——《中州文献钩沉》代序
本文选题:中州文献钩沉 + 辑佚 ; 参考:《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摘要】:本文认为,中州文献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主导文献,而散佚的中州文献中很多是各自学术领域的开创性著作,具有很高学术价值,从而论证了编纂《中州文献钩沉》的必要性。本文接着指出.第一,从1992年到2003年之间,河南省学者曾先后两次对中州文献进行了全方位普查,对中州文献的存佚情况已经了然于胸,第二,有比较充足的人才资源。第三,有大量前人的研究成果可资利用;第四,有现代化的辑佚手段。从而论证了编纂《中州文献钩沉》的可行性。文章还对前人辑佚情况作出了评估,并拿出了编纂《中州文献钩沉》凡例(草案)。
[Abstract]: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literature of Zhongzhou is the dominant document in the ancient literature of our country, and many of the literature lost in Zhongzhou are pioneering works in their respective academic fields, which are of high academic value, thus demonstrating the necessity of compiling "Huoshen of Zhongzhou document". This paper goes on to point out. First, from 1992 to 2003, Henan scholars have carried out a comprehensive survey of the literature of Zhongzhou twice, the situation of the literature in Zhongzhou has been clear, second, there are more sufficient human resources. Third,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to be used; fourth, there are modern means of collecting lost. Thus, the feasibility of compiling the document of Zhongzhou is proved. The article also makes an assessment of the situation of previous works of lost, and puts forward the compilation of "Zhongzhou Literature Huoshen" all examples (draft).
【作者单位】: 河南师范大学
【分类号】:K2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惠敏;李敏修与中州文献[J];平原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2 傅瑛;明代中州文献选录[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3 翟志宏;;《中州文献》考述[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4 崔永斌;;李敏修与“中州文献”[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6年04期
5 崔永斌,张富荣;著名藏书家李敏修〈1866-1943〉[J];图书馆学刊;1995年01期
6 洪涛;;李时灿与清代中州文献述评[J];图书馆学研究;2011年14期
7 孔繁华;肖舟;;一帙萃编见锦心——由《中州乐府》论元好问在金代词坛上的地位[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4期
8 刘焕阳;晁氏赞文忹录[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1期
9 申畅;李敏修和清代中州文献[J];史学月刊;1982年03期
10 唐雯;日本汉文古类书《秘府略》文献价值研究[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周敏;;《神农本草经》之森立之辑本探析[A];全国第十一届中医医史文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姚朔民;黄锡全;;序[A];中国钱币论文集(第三辑)[C];1998年
3 ;导论(P.xi)[A];第十届博士生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许作民;张从善;蔺天民;;邺都佚书考[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二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1994年
5 李仲均;;我国古籍中关于脊椎动物化石的记载[A];李仲均文集——中国古代地质科学史研究[C];1998年
6 ;前言[A];武汉市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侯莉;;试论吕静《韵集》韵部系统[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8 窦怀永;;敦煌本《瑞应图》谶纬佚文辑校[A];常书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C];2004年
9 肖红艳;严季澜;钱超尘;;从词汇角度考察唐代医家对《肘后百一方》的增订[A];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古文分会成立30周年暨第二十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尚君;《旧五代史》重辑的缘由和方法[N];文汇报;2005年
2 新乡市图书馆 吴敏卿;河南历史文献的整理与开发利用[N];新乡日报;2009年
3 李安科;WIKI与BLOG殊途同归[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4 见习记者 鲍辉春;便利·脆弱盈利?[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
5 全国政协委员 陈漱渝(鲁迅博物馆);作为学者的鲁迅[N];人民政协报;2001年
6 覃特;破壁而出壁在处[N];中国计算机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孙玉宝张旭初;尚志钧的本草人生[N];安徽日报;2003年
8 刘守旗;做学者型编辑[N];光明日报;2003年
9 记者 余传诗;潜心二十年推出史学力作[N];光明日报;2005年
10 张海泳 牛彦君;“老字号”路在何方[N];甘肃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周晶晶;《世本》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唐雯;晏殊《类要》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3 史广超;《永乐大典》辑佚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4 乐怡;孙毓修版本目录学著述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余作胜;两汉乐书的文献学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6 鲍远航;《水经注》文献学文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7 马泓波;《宋会要辑稿·刑法》整理与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8 陈于全;杨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楠;魏晋论语学述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滕吉庆;《鲁连子》辑释与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蒋焕芹;《论语》及其在汉代的流传[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周晶晶;《世本》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宁赫;《仓颉篇》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原昊;《世本》研究及《作篇》名物释证[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杨春燕;中国古代汉字教育及其对辞书编纂之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8 陈阳;陈寿《益部耆旧传》辑录与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9 殷炳艳;《七录》研究及其重辑[D];吉林大学;2009年
10 蒋骏;宋代屈学研究[D];扬州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9157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915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