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论中国古代史籍对四夷的体系化记述模式

发布时间:2018-09-08 19:56
【摘要】:商代文献中开始把周边族群与四方联系起来,以突出商的中心位置。西周时期,中原诸侯形成了诸夏意识,至春秋时期,华夏的认同感进一步增强,同时,在以华夏为主体的历史记述中开始以夷、蛮、戎、狄泛称周边民族。战国时期,在"中国"、"四夷"及"五方之民"等观念的基础上,夷、蛮、戎、狄开始与四方相配,并形成了对四夷的体系化、类型化的记述模式,这为历代修史者所传承,指导了历代正史以及其他体例史籍对民族历史的记述。中原地区的各民族政权都认可了这一记述模式,并重视通过这一模式记述各民族历史,以此来论证自身的正统地位。
[Abstract]:The literature of Shang Dynasty began to associate the surrounding ethnic groups with the four directions in order to highlight the central position of the Shang Dynasty. In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the feudal princes of the Central Plains formed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princes of various countries, and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he identity of the Chinese people was further strengthened.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historical narration of China as the main body, they began to name the surrounding nationalities as "Yi", "Man", "Rong" and "Di Pan".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on the basis of the concepts of "China", "four Yi" and "the people of the five sides", Yi, Man, Rong and Di began to match each other with the four directions, and formed a systematic and typed descriptive model of the four Yi, which was inherited by the historians of the past dynasties. Guided the history of history and other ways of historical records of national history. All ethnic regimes in the Central Plains have recognized this model and attached importance to documenting the history of their nationalities in order to demonstrate their orthodox position.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分类号】:K20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郭成康;;清朝皇帝的中国观[J];清史研究;2005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艳梅;;试论贾公彦义疏中的同义词辨析方法[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2 王谋寅;;对中国成文法起源问题的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3 叶罕云;;伯夷“义不食周粟”原因探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 唐旭东;;《逸周书校补注译》一处句读与注释的不同意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5 赵奉蓉;;《逸周书》物候事象探微[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6 祝贺;胡小双;;浅谈东胡族系萨满信仰研究的现状及意义[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廖名春;从郭店楚简和马王堆帛书论“晚书”的真伪[J];北方论丛;2001年01期

8 赵德波;;汉代士人对霓虹的经学定性及文学表现[J];北方论丛;2010年04期

9 李俊芳;;汉代册立皇后礼仪考述[J];北方论丛;2011年06期

10 黄立鹏;冯文全;;从儒家生态伦理观看人类生存困境的根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浩;;孝子丁兰“刻木事亲”形象的演化[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徐婵菲;姚智远;;汉墓画像神话人物的图像作用及丧葬意义[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邵炳军;赖旭辉;;“雎鸠”意象考论——《诗·周南》意象群及其意象经营艺术研究之一[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4 黄锡全;;尖足空首布新品续考[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六辑)[C];2006年

5 朱立侠;;古代诗歌语音表述形式考[A];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论文集[C];2009年

6 楾春峰;;《周礼正义》(地官)点校商枕[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十一辑)[C];2013年

7 傅春;;孔子“尊王黜霸”思想对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影响[A];孔学研究(第十九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8 王明明;;《孟子》注释疑义一则[A];学行堂文史集刊——2012年第2期[C];2012年

9 张黎明;;中国古代“禁伐”思想中的生态意识研究[A];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九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C];2013年

10 张瀚池;;试论《管子》的山林资源管理思想[A];2014第九届全国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军;顾宪成与晚明东林运动——传统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志奇;北京人民大会堂室内环境艺术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5 李华;孟子与汉代《诗经》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娟;汉代画像石的审美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姚晓娟;周代家臣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张燕;《周礼》所见王室起居职官专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张华;《洪范》与先秦思想[D];吉林大学;2011年

10 袁梅;中国古代神话中智慧导师阿尼玛原型及其承传移位[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俊杰;豫东地区夏商时代文化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贾清宇;孟子引《书》论《书》考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铭;先秦儒道游观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干艳娟;宫体诗创作题材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5 黄国津;试论先秦时期否定副词“勿”与“毋”[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徐英军;宋代阴司信仰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海建;战国骑兵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于慧;魏晋南北朝时期旅游文化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蒋胜波;《诗经》农祭诗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黄田田;论唐诗中的风雨意象[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虞栻W ;;古代中W 人的周悐W 族壚——以《文s{通考·四裔考》r2中心[J];中华文史论丛;2009年01期

2 李云泉;;朝贡制度的理论渊源与时代特征[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03期

3 侯绍庄;论“四夷”称谓的变化[J];贵州民族研究;1995年03期

4 韩毓海;;《天下:包纳四夷的中国》[J];理论与当代;2011年05期

5 ;“中国”名称的由来和变化[J];兰台世界;2003年09期

6 徐兴祥;先秦时期的民族思想[J];民族研究;1999年02期

7 马冬;;两汉迄隋中原王朝对“四夷”的服饰赏赐[J];西北民族论丛;2008年00期

8 张景贤;论中国古代领土观的形成[J];历史教学;1998年05期

9 杜永吉,徐长安;“天下观”与“文化中国”的历史建构[J];河北学刊;2002年06期

10 杨一民;;《盐铁论》和西汉社会[J];学术月刊;1984年10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虞云国;历史上的中国人如何应对外部世界[N];东方早报;2010年

2 无极;一部生生不息的南北交流史[N];内蒙古日报(汉);2006年

3 王禹时;大禹故里初考[N];人民政协报;2001年

4 孟宪实;让文化成为中国历史主角[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寇宇欣;食人记载与华夷之辨[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2315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22315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59d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