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强国外中国学研究
[Abstract]:......
【分类号】:K207.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永根,吴莲姬;韩国的中国学研究动向与课题[J];国外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2 汝信;开拓进取,促进国外中国学研究的发展[J];国外社会科学;2004年03期
3 李慎明;努力加强国外中国学研究[J];国外社会科学;2004年03期
4 张晓劲;中国学研究在美国[J];中外管理导报;1998年01期
5 何培忠;日本中国学研究考察记(四)——访爱知大学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加加美光行教授[J];国外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6 陈勇,彭媛媛;海外中国学研究的新收获——读《美国中国学史研究》[J];史学理论研究;2005年01期
7 ;首届“世界中国学论坛”论文征集公告[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05期
8 ;首届“世界中国学论坛”论文征集公告[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06期
9 林永俣;美国福特基金会与中国学的研究[J];社会科学;1983年02期
10 黄育馥;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中国学的几点变化[J];国外社会科学;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岩松;;北京大学非学位留学项目组织形态创新实践初探——以“中国学”项目为例[A];北京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C];2008年
2 葛夫平;;巴黎中国学院述略[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C];2002年
3 杨学义;;服务国家战略,拓宽新领域,发展新能力——谈谈金融危机下外语大学的新对策[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对策与发展”教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4 曹景文;;中国学研究在英国[A];时代与思潮(7)——20世纪末的文化审视[C];2000年
5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2001年度刊登论文情况分析[A];预防医学学科发展蓝皮书——2002卷[C];2002年
6 赵宝煦;;当前中国学界的一位大师级人物[A];高放教授八十华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王建平;曾华;;美国战后中国学[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3—2004年度)[C];2003年
8 程麟荪;;哈佛的中国学研究[A];近代中国(第六辑)[C];1996年
9 朱寿民;靳雅笙;;中国学校午餐饮食结构的改良[A];第一届妇幼营养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1989年
10 李今山;;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学研究[A];时代与思潮(2)——中西文化冲撞[C];198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柏思德(Kjeld Erik Brodsgaard) 丹麦哥本哈根商学院亚洲研究中心;欧洲中国学50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吴光辉 厦门大学;往复于日本学与中国学之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主持 吴子桐;材料、方法与视角[N];中华读书报;2009年
4 吕杰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局外人”反思与“局内人”自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杨雪梅;真实中国需要多样呈现[N];人民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范勇鹏 王婧怡 译;中国需建立本土化的社会科学研究体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张西平;海外汉学(中国学)研究方法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赵博;不要把苹果皮贴到橘子上[N];文汇报;2010年
9 王泠一;世界需要怎样的中国?[N];解放日报;2004年
10 纳吉;跨越时空 感识中国[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再德;澳大利亚中国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刘招成;施坚雅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党为;近三十年来的美国清史研究:以新清史为线索[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吴原元;1949—1972:中美对峙时期的美国中国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谭旭虎;看与被看——史景迁的中国图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龚咏梅;“脱胎换骨”的近代中国[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白云飞;苏联中国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徐迎新;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学人比较美学观的人类学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9 李仲如;中国学院背景女雕塑家创作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10 朱美禄;域外之镜中的留学生形象[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志群;近代“日本中国学”与日本侵华战争[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 张裕立;《亚洲研究杂志》中的中国学研究(1980-2005)[D];吉林大学;2011年
3 邹迪康;试论学术外交的论坛型载体[D];复旦大学;2011年
4 刘云鸿;淄博市高中国学诵读教材开发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吕修锋;论TalkBank工程对于中国学前儿童发展和教育研究的应用价值[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6 张晓宇;试论中国现代历史意识及其与日韩学界的差异[D];延边大学;2008年
7 李真;浅析费正清的中国史观[D];河南大学;2010年
8 戴静;中美学校德育的比较及对中国学校德育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9 彭传怀;论十月革命前俄国大学的中国学[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09年
10 陈建坡;海外中国学的文化网络视角再思考[D];山东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3080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230808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