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明清时期河州地区农牧业开发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07 08:35
【摘要】:明清时期的河州地区,大致相当于今天的临夏回族自治州,位于甘肃省的中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结合地带。本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居住和活动的地区,先后有羌族、吐谷浑、吐蕃、党项、鲜卑等古老民族在这里生息繁衍。自元代、明清以来,大量的汉族、回族、撒尔塔(即东乡族的祖先)等民族迁入河州地区,与当地的藏族共同构成了河州地区现代民族杂居的格局。基于本区特殊的战略地位,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对这一地区的治理和开发。本文以明清时期为研究时间段,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明清时期河州地区复杂的政治形势与特殊的战略地位,总结了明清以前历代王朝治理开发河州的主要成就以及明清时期治理藏区、回族等少数民族的军政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在河州地区的推行情况。文中尤其对明清封建王朝为了维护本区的稳定而致力于对河州地区农牧业经济开发的举措、过程及其成效作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并对富有本区特色的农牧业生产技术、生产工具、畜牧业品种,以及以贡赐贸易和茶马贸易为代表的农牧业产品的流通活动作了初步考察、研究。在此基础上,笔者力图总结明清时期河州地区农牧业经济开发所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应。希望通过本研究成果为新时期本区的开发建设提供历史借鉴。
[Abstract]: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Hezhou was roughly equivalent to the Linxia Hui Autonomous Prefecture, located in the central and southern part of Gansu Province, and located in the transition zone betwee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the Loess Plateau. Since ancient times, this area has been inhabited by many ethnic groups, including Qiang, Turuhun, Tubo, Dangxiang, Xianbei and other ancient ethnic groups. Since the Yuan Dynasty,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 large number of Han, Hui, Sarta (the ancestors of Dongxiang) and other ethnic groups moved into Hezhou, and together with the local Tibetans constituted the pattern of modern ethnic cohabitation in Hezhou. Based on the region's special strategic position, successive rulers have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is region. Tak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s the research period,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expounds the complex political situation and special strategic position of Hezhou area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ie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main achievements of the dynasties before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governing and developing Hezhou, and the military and political strategies of governing Tibetan areas, Hui nationality and other minority nationalities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se strategies in Hezhou area. In particular,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stability of the area, the feudal dynasty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devoted itself to the measures, processes and results of agricultural and animal husbandry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Hezhou, and made a more systematic discussion on the agricultural and animal husbandry production technique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gion. The circulation activities of production tools, animal husbandry varieties, and agricultural and animal husbandry products represented by the trade in tribute and tea and horse were investigated and studied. On this basis, the author tries to sum up the economic social and ecological effects brought by the agricultural and animal husbandry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Hezhou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Hope to provide historical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this area in the new period through the research results.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248;F32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海义;吴阳;;明清科举考试的特点[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王群英;;明清时期男旦“走红”现象的维度蠡测[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王晓霞;;明清湟水流域藏族人口数量及分布地域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年05期

4 王秀萍;朱海燕;朱旗;;明清茶学思想的审美内涵——以茶诗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马思源;应亮;;明清漆器特征及其审美取向探究[J];文化学刊;2011年04期

6 刘首含;;明清时期官窑瓷器上菊花纹形式美法则的体现[J];华章;2011年18期

7 吴启纲;;明清时期的烟文化现象初探[J];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08期

8 赵炎秋;;明清叙事思想发展研究[J];中国文学研究;2011年03期

9 姜振逵;李金财;;浅论明清时期潮人的思想特点[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10 吴建新;;明清时期广东山区的陂塘水利与生态环境[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威;;明清时期河州穆斯林商帮兴起初探[A];中国回商文化(第一辑)[C];2008年

2 冯爱琴;;浅论明清时期两淮泰州分司所辖盐场之盐课[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四辑)——回顾与展望:中国盐业体制改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闵宗殿;;明清时期的人工生态农业——中国古代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范例[A];中国经济史上的天人关系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4 甘满堂;;明清时期福建商帮的地缘文化特色[A];五缘文化力研究——福建省五缘文化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姚兆余;;明清时期西北地区农业开发的技术路径与生态效应[A];中国生物学史暨农学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6 孙文学;;从商业教科书看明清晋商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7 张建伟;;明清科举考试防弊措施探析——兼论对当今国家教育考试防弊问题的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8 李剑平;郑庆春;;明清时期的晋商民居[A];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第七辑)——中国民居第七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6年

9 范沛潍;;明清时期开封的交通[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2年

10 唐建军;陈学文;仇名虎;胡永吉;;明清时期杭嘉湖地区农业生态环境状况研究[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分论坛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保林;明清时期掘港营的巡洋会哨制度[N];南通日报;2010年

2 王东 市科协;芜湖在明清时期的创新表现[N];芜湖日报;2010年

3 张占力;明清时期山东家族的善行义举[N];联合日报;2010年

4 武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张建民;明清时期的山地资源开发及山区发展思想[N];光明日报;2011年

5 许展;锁定明清时期特定的知识分子[N];中华读书报;2011年

6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教授 吴大华;贵州通道文化与明清时期国家法律的传播[N];贵州日报;2011年

7 记者 黄胜 马琳;“河州平弦”入列非遗名录[N];甘肃经济日报;2011年

8 本报驻巴西记者 张新生;南大河州之行[N];科技日报;2011年

9 王日根 杜承骏 许欣舸 (厦门大学历史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日根);明清时期闽商的若干特点[N];团结报;2009年

10 史有东 史有勇;明代河州防御体系[N];民族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伟;明清时期河湟地区民族人口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2 许洁;明清时期西式天文测时仪器的传入及其影响[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3 陈琳;明清时期徽州盐商与新安籍画家群关系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4 张桂琴;明清文言梦幻小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纪丽真;明清山东盐业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6 王健;明清苏松地区民间信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孙清玲;明清时期中琉友好关系遗存考[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8 丁峰山;明清性爱小说的文学观照及文化阐释[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9 胡广洲;明清山东商贾精神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10 张萍;明清陕西商业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永胜;明清时期河州地区农牧业开发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孙长城;明清时期歙县江村商人研究[D];安徽大学;2004年

3 李军胜;明清温病学派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4 叶后坡;明清时期南阳地区书院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5 朱琳;明清时期临川士绅与地方社会[D];南昌大学;2011年

6 秦宗财;明清徽商的信息渠道初探[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7 刘巧莉;明清时期牙人牙行的积极影响[D];吉林大学;2006年

8 张文欣;明清时期山西商人妇女地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9 张洪生;明清时期陕北的农业经济开发与环境变迁[D];西北大学;2002年

10 梅立乔;明清徽州城镇初探[D];安徽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3157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23157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1b5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