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历史文献注释论述赘言

发布时间:2018-12-07 19:02
【摘要】:史注滥觞于先秦、秦汉时解释经典的传注,而非刘、章所说始于汉晋以后;萌芽时期的史注有独立阐述式与随文自释式两种形态。魏晋和唐代是史注发展变化的两大关键时期。史注的衰亡有四大原因,其中自注的充分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Abstract]:The historical notes originated in the pre-Qin Dynasty, and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explained the classical biography, not Liu, which began after the Han and Jin dynasties, and the historical notes in the budding period had two forms: independent elaboration and self-interpretation. Wei Jin and Tang Dynasty are the two key periods of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historical notes. There are four main reasons for the decline and death of Shi Zhu, among which the full development of self-not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K20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玉堂;楚国手工业技术生产者的身份与地位[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5年02期

2 方丽娟,郑涛;中西诚信伦理的主要差异[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3 郭小香;从现代系统论的角度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6期

4 王宇;对手机短信不道德言语行为的伦理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01期

5 徐红;;李沆与宋初的“重厚质实”之风[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6 古敬恒;楚简遣策车类字词考释[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7 王亚丽;《左传》《论语》中“莫”字用法比较[J];宜宾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8 谢志勇;从《左传》看中国古代“礼”的演变[J];宜春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9 李晓晖;意识品性的多极共构──从乔吉散曲创作多层心态看其人格的多重性[J];中国韵文学刊;2000年02期

10 徐忠明;;清代中国司法裁判的形式化与实质化——以《病榻梦痕录》所载案件为中心的考察[J];政法论坛;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查清兰;;《左传》外交辞令的委婉特色[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沈鸿;;《大雅》、《周颂》不载尧、舜传说考论——兼谈周文化与夏文化的亲缘关系[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6年

3 余英华;;《史记》“尚让”思想探究[A];司马迁与史记论集(第七辑)——纪念司马迁诞辰2150周年暨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4 李素云;赵京生;;从经脉的循行变化探讨其概念内涵的演变——由“十一脉”至“十二经脉”循行变化引发的思考[A];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文献专业委员会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麻国钧;;供盏仪式考略[A];山西长治赛社与乐户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6 何胜冰;;郭偃及其对韩非的影响[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二辑)——首届“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6年

7 赵生群;蔡德龙;;《左传》“哀公篇”疑义新证[A];社会·历史·文献——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8 江林昌;;由世系探索炎、黄两族起源发展的时与地[A];炎帝·姜炎文化与和谐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虞万里;;商周称谓与中国古代避讳起源[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一辑)[C];2005年

10 龙文玲;;论楚辞与礼乐文化[A];中国楚辞学(第二辑)——2002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逄金一;身体理论视域中的秦汉女性美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2 管恩好;青铜文化与《诗经》发生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李建军;宋代《春秋》学与宋型文化[D];四川大学;2007年

4 杨红旗;以意逆志命题诠释史论[D];四川大学;2007年

5 程群;道教生死观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6 彭邦本;先秦禅让传说新探[D];四川大学;2006年

7 李淑辉;时空交界下的文化抉择[D];南京艺术学院;2007年

8 黄富成;汉代农业生产管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9 张金梅;“《春秋》笔法”与中国文论[D];四川大学;2007年

10 王健;明清苏松地区民间信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曲伶俐;中国古代礼刑关系论纲[D];山东大学;2007年

2 王亚娟;《诗经》时代爱情婚姻状况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3 张超;贾谊《新书》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4 刘素娜;从人地关系角度看夏朝的兴衰[D];湘潭大学;2007年

5 高丽丽;以“和”的思想改进教师人际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李晓东;春秋战国的“本末”论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7 高晓成;郑樵诗经学简论[D];山西大学;2007年

8 张朝晖;论清代律、例的关系[D];山西大学;2007年

9 赵明路;周代峎赙制度[D];四川大学;2007年

10 冯利华;刘向《列女传》试论[D];四川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龄贵;;记所见阮惟和《元秘史地理今释》抄本[J];史学史研究;1981年04期

2 彭益林;《国语韦注》试论[J];史学史研究;1984年02期

3 刘隆有;魏晋南北朝史学散论[J];求是学刊;1985年03期

4 曾贻芬;论《通典》自注[J];史学史研究;1985年03期

5 李颖科;试论《世说新语注》[J];史学史研究;1985年04期

6 柏明;李颖科;;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注[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3期

7 王余光;论历史文献的解释[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7年06期

8 王余光;;论历史文献的解释[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6期

9 周洪才;颜师古《汉书注》引宋均说考辨[J];齐鲁学刊;1988年05期

10 刘宪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8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郝润华;;试论六朝史学与玄学的关系[A];“江淮地域与六朝历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王嘉川;;胡应麟论魏晋南朝史学——明代的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之一[A];“江淮地域与六朝历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先明;开展二十世纪的中国乡村史研究[N];光明日报;2000年

2 吴怀祺;《通志》:富有活力的史学批评著作[N];光明日报;2001年

3 ;孝庄在历史的镜像中浮沉[N];中国妇女报;2003年

4 瞿林东;发掘中国古代史学理论遗产[N];人民日报;2003年

5 ;走向未来 蓄势有为[N];21世纪经济报道;2003年

6 阎坤 陈新平;警惕金融风险在财政领域的传导[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7 ;死刑背后的生命拷问[N];文学报;2004年

8 徐培范;独特的历史注释[N];中华工商时报;2004年

9 林国妮;佛道二教对魏晋南北朝史学的影响[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10 王继祖;孙盛无神论之良史[N];太原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鲍远航;《水经注》文献学文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3676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23676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d0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