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史记》中的天命因果叙述模式

发布时间:2017-03-25 23:09

  本文关键词:《史记》中的天命因果叙述模式,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司马迁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探寻历史的本质,寻觅历史演进的因果规律,是他孜孜不倦的追求。他的这种探索精神充分表现在了《史记》的行文之中。本文力图以司马迁的好奇精神为起点,考察他在历史叙述中运用的天命因果叙述模式。 正文共分三章: 第一章:考察司马迁天命因果叙述模式的思想依据——先秦两汉时期以“天道观”为核心的政治思想体系。五帝三王时期政治思想的关键词是“德”。德是天道在人间的具体化,它的核心内涵是“敬天保民”,维持民族的延续和发展。春秋时期的孔子在礼崩乐坏的现实面前倡导以仁入礼,教化人心,直至荀子韩非认为只有严刑峻法才能遏制人心欲望的泛滥,维护社会秩序。作为一个具有自由思想的史家,司马迁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成果,尤其是站在个体、站在民众的视角,他的广泛的同情、深刻的体贴使他能发前人所未发,创立自己的一家之言。他认为天道公正无私,它通过赏善罚恶来彰显自己的存在。司马迁通过体会天道天命,赋予了善以更广阔的内涵:即合德、合理、合仁、合情,而合乎人情具有优先地位,反之则为恶。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之上,司马迁的行文中出现了以因果报应、赏善罚恶为逻辑的叙事情节,即天命因果叙述模式。 第二章:考察天命因果叙述模式的具体展现。除了明显的具有赏善罚恶特征的因果报应叙述模式之外,他还借助于预言模式、象征模式、点评模式、命运模式建构着对天道的执著信仰。即使在探索人的命运之时发现了天道之不公,他仍执拗的维护着心中的至善标准,并自觉地担当起了弘扬天道的责任,用著史行为为天地人心立法, 第三章:考察了《史记》中的天道信仰和因果叙述造成的美学效果。天道信仰唤起了人们心中的庄严神性,在读者心中激荡出强烈深刻的崇高感;因果叙述营造出的神秘氛围不仅极大丰富了人们的心灵体验,而且使得道德律令和神秘命运犹如高悬在人们头项的达摩克里斯之剑,规约着人们的一言一行:文中矛盾激荡着的多种价值判断和理性判断,又使史文呈现出一种二元对立甚至多元对立的张力美,延伸出了不同的读解平面,即使在今天仍有动人心魄的力量。 总之,本文旨在通过上述考察,还原司马迁以天道观为核心的思想面貌,并从天命因果叙述这一侧面揭示《史记》迷人的文学魅力之来源及对后世小说创作的有力影响。《史记》中的天命因果叙述模式极大的促进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成熟。中国古典小说不仅吸收了《史记》中的天命信仰等思想资源,而且知觉学习其因果报应模式、预言模式、象征模式、点评模式、命运模式等,形成了中国古典小说特有的叙事风貌。
【关键词】:史记 天道 天命 因果报应叙述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K204.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8
  • 导语8-11
  • 一、《史记》因果叙述模式研究现状8-9
  • 二、天命因果叙述模式9-11
  • 第1章 《史记》天命因果叙事的思想依据11-22
  • 1.1 天道与天命11-15
  • 1.2 赏善罚恶的天道规则15-22
  • 1.2.1 有德为善15-16
  • 1.2.2 体仁守礼为善16-18
  • 1.2.3 有情为善18-22
  • 第2章 《史记》天命因果叙述模式的呈现22-40
  • 2.1 报应模式22-23
  • 2.2 预言模式23-26
  • 2.3 象征模式26-28
  • 2.4 点评模式28-29
  • 2.5 命运模式与二律背反29-40
  • 2.5.1 命运模式29-31
  • 2.5.2 二律背反31-40
  • 第3章 《史记》天命因果叙述的美学效果40-54
  • 3.1 天道信仰与崇高40-42
  • 3.2 因果叙述与神秘42-43
  • 3.3 二元对立的张力美43-49
  • 3.3.1 功与德──历史尺度与道德尺度的二元对立44-47
  • 3.3.2 情与礼──道德尺度之内的二元对立47-49
  • 3.4 天命因果叙述模式对后世的影响49-54
  • 结论54-55
  • 参考文献55-57
  • 致谢57-5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58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韩玄哲;《史记》天命观[D];西南大学;2013年

2 廖善敬;《史记》中的巫卜与异象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史记》中的天命因果叙述模式,,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79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2679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b63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