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官民互动视野下的清代西和县衙门之行政运行

发布时间:2020-07-27 14:05
【摘要】:自从上世纪初叶以来,关于清代地方州县行政设置、行政运作的方式等方面问题,已经引起了诸多学者的重视。但既有的研究范围多集中于对清代地方行政运作进行制度性的静态考察,而对州县行政与下层民众之间的互动过程关注较少。这表明对清代州县衙门之行政运行问题的研究还有较大余地。西和县偏居甘肃一隅,地贫民稀,但因其地处秦蜀之交,历来经过差务繁忙,是为与邻近州县公务往来之中转站,而作为基层政府的西和县衙门则承担着一县行政司法诸事务的总理权。本文以清代中期的西和县衙门为切入点,以州县行政运行中的官民互动为贯穿全文的总线,在揭示州县衙门具体行政运作的同时,深入探讨该时期地方行政的特色及其与乡村社会的权力关系。州县衙门是清代的基层政区,如西和县衙门,与民众的接触最为直接,亦最为频繁,因此对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影响颇深,加之其职能的多元化与重要性,使其成为连接中央政权与基层社会的关键枢纽,与百姓息息相关的赋税征收、司法诉讼、治安教化等,皆以其治理为起点。由内观之,从西和县衙门的内部组织、办事规程到各署人员的职责等,可知一县政务事无巨细,靡所不综。在西和县衙门的行政运行中,官民互动是最重要的表现形式,行政公务主要围绕文书转述,也即以公文邮驿为载体的信息传递而逐层展开与执行。但事实上,西和县衙门的行政运行在“表达与实践”中出现了偏差或背离,即官方命令与实际运作之间的背离,例如基层组织对公务政令的敷衍拖延,官员不谙政务而使其行政掣肘于地方势力等。因而,无论是上级衙门对下级衙门下发政令,还是在司法诉讼中,衙门通过票差形式接触联系民众,皆体现了西和县衙门对乡村社会及其领袖人物之间的相互妥协,最终达成了一种较为平衡的相互合作的形式。一般而言,州县衙门的行政效率取决于其行政管理水平,但由于官僚弊病、胥吏蠹役和财政不敷等因素影响,西和县衙门在其行政运行中面临着事实上的现实困境,而官民之间的互动博弈亦成为了其行政运行的内在表现形式。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K249
【图文】:

两汉时期,周春,要塞,临洮县


图 1-1 西和县划界后现势图西和地处甘川古道,为交通要塞,经历代废兴,兵戎扰攘。周春秋时期之地,秦时为临洮县地,属陇西郡。两汉时期为上禄县地,属武都郡。南魏时期析上禄县,另置长道县,属天水郡。隋朝因之,亦曰长道,属成州

县衙,行署,县城


图 1-2 清代西和县城图(西和县衙门于左上部)各县的县治、县情各异,其县衙布局也因而相异,如西和县:“捕;儒学署在今城南门外;察院行署(今圮);布政分司行署(今圮行署(今圮);府行署(今圮);县行署,在县北九十里盐官镇,

组织结构图,县衙,组织结构图


图 1-2 清代县衙组织结构图清代州县政府实行正印官“独任制”,主管官员如知州知县掌州县全权治理之责,除职掌刑禁的典史,职掌儒学的教谕、训导、学正为均设外,其他佐官之设则是以其所辖境域大小及政事繁简程度为标准,但在州县行政主体之中,佐贰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章程;;清代提塘与公文传递[J];档案学通讯;2015年03期

2 俞江;;明清州县细故案件审理的法律史重构[J];历史研究;2014年02期

3 王兆辉;;清代州县佐贰官研究综述[J];中国史研究动态;2014年02期

4 周保明;;清代州县司法过程及问题——以吏役行为为中心[J];历史教学问题;2013年03期

5 郭丽芬;;清代州县差役的赋税征收职能及贪赃行为[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3年06期

6 陈会林;;传统中国基层解纷中的官民互动机制——以清代地缘社会为中心的考察[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7 赵晓耕;沈玮玮;;健讼与惧讼:清代州县司法的一个悖论解释[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8 傅林祥;;清雍正年间的次县级行政机构及其职能探析[J];清史研究;2011年02期

9 吴佩林;;清代地方民事纠纷何以闹上衙门——以《清代四川南部县衙档案》为中心[J];史林;2010年04期

10 赵占银;;清代北方乡约与州县行政[J];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1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洋;清代基层权力与社会管理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2 杨银权;清代甘肃士绅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王静;清代州县官的民事审判[D];吉林大学;2005年

4 王雪华;清代吏胥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贾春晖;清同治时期甘肃省州县官群体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2 葛沙沙;乾隆年间的甘肃捐监冒赈贪污案述论[D];兰州大学;2012年

3 王能娟;论清代州县官员解决民事纠纷的方式[D];吉林大学;2011年

4 赵黎黎;清代县衙设置与运作制度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5 胡婷;论清朝州县审判制度[D];安徽大学;2005年

6 赵连峰;清代民间调解探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7 王雪松;清代民事纠纷与民事诉讼论略[D];吉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7719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27719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06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