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春秋左传“忠”观念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7 22:38
【摘要】:“忠”观念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很重要的范畴,它在春秋时期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不仅成为人们的行为规范,也是行为的评价标准。取材于当时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的《春秋左传》,是最具有研究春秋时期“忠”发展路线的典籍,对研究“忠”观念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上古时期,“忠”通“中”,表示人们开始行为自律,恭谨待人,也代表着权威和神圣。父权崇拜时期,“忠”已经含混的作为判断氏族人际交往中的道德标准,成为简单的道德萌芽。 “忠”在春秋时期是一般的道德范畴,在先秦典籍中,对“忠”字的阐释多是围绕待人,自省修身,事君,治民等,“忠”还没成为界定君臣关系的特殊范畴。孔子思想的“忠”观念在君臣关系中,规定了双方的义务,没有单方面强调绝对的忠君义务。《春秋左传》不仅融通孔子思想中的“忠”观念,还赋予了“忠”观念更广泛的意义。“忠”在《春秋左传》里的涵义不仅有为国家社稷、君主尽忠,还有为民尽心,以及代表着公平、公正、俭朴、美德、无私、忠信等一般社会性道德概念,反映了当时人们道德意识的觉醒。 春秋时期的动荡让宗法体系较之西周有了新变化,《春秋左传》中的众臣子,在这新的复杂社会背景下道德观念也呈现出新面貌。当社稷,诸侯,卿大夫发生矛盾时,他们的“忠”观念也因各人的学识、观念、背景不同而存有差异。诸侯国的“忠”观念也因为各国国情有异而不同,“忠”字在《春秋左传》中出现70次,晋国出现频率最高,2l次。晋国把“忠”看作保家益国的精神工具,其卿族群体在历史上就是一个引人瞩目的群体。 《春秋左传》里的“忠”与“信、孝、德、义、仁”等德目有着密切联系,它们在现实社会和生活实践中有统一也有矛盾,“忠”借助它们所散发的优秀光芒,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彰显自身,反映了人们道德理性的自觉。 概言之,研究《春秋左传》中的“忠”观念,能更好地“忠”的发展历程和涵义,探究春秋时期“忠”观念初生阶段的积极性内涵,也有助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82;K2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邢培顺;;孔子“忠恕”思想发微[J];管子学刊;2009年03期

2 解颉理;“忠”观念探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年09期

3 黄琳斌;试论《左传》的崇霸思想[J];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09期

4 郑晓江;;“忠”之精神探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04期

5 孟祥才;王瑞起;;“忠”的观念在我国的历史演变[J];历史教学;1984年02期

6 裴传永;;历代释“忠”述论[J];理论学刊;2006年08期

7 文丽;;试论先秦儒家忠孝观的现代扬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毕宝魁;;《论语》“忠”“恕”本义考[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9 李华雍;韩维志;;先秦史籍中公忠、私忠并重的家臣形象分析[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10 白奚;;从《左传》、《国语》的“仁”观念看孔子对“仁”的价值提升[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傅希亮;道德史观与《左传》文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2 王长坤;先秦儒家孝道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3 裴传永;中国传统忠德观的历时性考察[D];山东大学;2006年

4 张继军;先秦道德变迁论[D];黑龙江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黎丽;《国语》《左传》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刘澍;《左传》中家臣形象的分析及文学表现[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张鲁君;先秦儒家“信”观念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4 解颉理;先秦“忠”观念的演变[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5 姚海燕;《左传》中春秋晋国卿族群体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6 周玉生;先秦儒家忠孝观念变迁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724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27724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6d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