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杂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19 08:33
晚明谢肇淛的《五杂组》是一部非常著名的笔记,直到今天仍然被大量学者引用。在取材方面来看,是书在很大程度上一反明人因袭成风和荒诞不经的通病,很多记载和见解都来源于作者的亲身经历和独立思考,并不乏考据辨证之风,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从思想层面来看,此书可以反映出作者对当时社会万象的深刻思考,其“实学”思想可以称之为纠正当时低下学风的良方,其睿智的社会治理思想更是拯救当时社会危机的金玉良策。由于《五杂组》一书中多有对满族不敬之语,故在清代被统治者销毁,其流传受到一定影响,因此,对此书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学与思想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五杂组》一书进行较全面的研究。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从已占有的史料入手,力求详尽的考证出谢肇淛的生平事迹及其著作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五杂组》其书,分为三个问题。首先是对此书的书名进行解释,并通过考证判断出以往称其为“五杂俎”的谬误所在。其次,利用文献学的知识对其版本的基本情况进行考证,并简要地比较各种版本之间的差别。最后,对《五杂组》的成书时间和流传情况进行考证。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五杂组》的史料价值。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即补正史...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 研究现状分析
(三) 研究方法和思路
(四) 研究的创新点和难点
一、谢肇淛生平事迹及其著作
二、《五杂组》其书
(一) "五杂组"与"五杂俎"
(二) 《五杂组》的成书时间
(三) 《五杂组》的版本和流传
三、《五杂组》的史料价值
(一) 晚明生态环境变迁的缩影
(二) 晚明社会生活的万花筒
1. 腐败的官场
2. 污浊的世风
3. 别样的文化
四、《五杂组》的思想价值
(一) "实学"思想
(二) 睿智的社会治理思想
1. 吏治思想
2. 御边思想
3. 建都思想
4. 治水思想
(三) 忧国忧民的士大夫情怀
(四) 中西交汇下的的科学曙光
五、《五杂组》的局限性
(一) 广采旧说,博而不精
(二) 多涉神怪,议论失当
六、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五杂俎》看晚明士人的心态[J]. 李玉宝. 兰州学刊. 2010(04)
[2]笔记小说与中国史学[J]. 赵盛印.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2)
[3]谢肇淛年表[J]. 陈庆元. 闽江学院学报. 2009(01)
[4]刘知几《史通》的笔记小说观念[J]. 王燕华,俞钢.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6)
[5]谢肇淛笔记三种考论[J]. 刘海燕.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6)
[6]从五杂组诗到杂俎文——谈杂俎体诗文的发展过程[J]. 杨琳.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6(04)
[7]“四库”馆臣论明代笔记史料[J]. 展龙. 图书情报工作. 2006(06)
[8]谢肇淛著述考[J]. 陈庆元.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1)
[9]明人笔记的释史价值[J]. 侯虎虎.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5)
[10]谢肇淛《五杂组》版本述略[J]. 廖虹虹.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3)
本文编号:3040867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 研究现状分析
(三) 研究方法和思路
(四) 研究的创新点和难点
一、谢肇淛生平事迹及其著作
二、《五杂组》其书
(一) "五杂组"与"五杂俎"
(二) 《五杂组》的成书时间
(三) 《五杂组》的版本和流传
三、《五杂组》的史料价值
(一) 晚明生态环境变迁的缩影
(二) 晚明社会生活的万花筒
1. 腐败的官场
2. 污浊的世风
3. 别样的文化
四、《五杂组》的思想价值
(一) "实学"思想
(二) 睿智的社会治理思想
1. 吏治思想
2. 御边思想
3. 建都思想
4. 治水思想
(三) 忧国忧民的士大夫情怀
(四) 中西交汇下的的科学曙光
五、《五杂组》的局限性
(一) 广采旧说,博而不精
(二) 多涉神怪,议论失当
六、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五杂俎》看晚明士人的心态[J]. 李玉宝. 兰州学刊. 2010(04)
[2]笔记小说与中国史学[J]. 赵盛印.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2)
[3]谢肇淛年表[J]. 陈庆元. 闽江学院学报. 2009(01)
[4]刘知几《史通》的笔记小说观念[J]. 王燕华,俞钢.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6)
[5]谢肇淛笔记三种考论[J]. 刘海燕.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6)
[6]从五杂组诗到杂俎文——谈杂俎体诗文的发展过程[J]. 杨琳.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6(04)
[7]“四库”馆臣论明代笔记史料[J]. 展龙. 图书情报工作. 2006(06)
[8]谢肇淛著述考[J]. 陈庆元.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1)
[9]明人笔记的释史价值[J]. 侯虎虎.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5)
[10]谢肇淛《五杂组》版本述略[J]. 廖虹虹.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3)
本文编号:30408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3040867.html